河南省企业发展模式特征探析

2008-02-19   来源:《企业活力》2007.12   点击量:1202
【字体:
    河南省企业界在中部崛起过程担当着重要角色,面对当前的资源环境约束状况,如何从企业界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如何从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入手提出企业发展模式转换的研究比较薄弱。面对资源供应趋紧、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等一系列约束,河南省企业界如果继续走高消耗、低附加值、粗放式经营的发展道路,不仅无法获得新的优势,而且会丧失已有的局部优势。企业唯有适时进行战略转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河南省企业界由于其科技、规模、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原因,企业发展模式基本上属于依靠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驱动型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高强度开发和利用基础上的,存在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低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河南省企业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

    1.资源型、初加工企业比重过大。河南省现有的工业企业结构以初级加工业为主,采掘业、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高达60%左右。在工业的增长中,资源和原材料工业的拉动作用非常突出。2004年非金属矿物制品增长37.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5.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0.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31.5%,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1.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0.9%,都超过全部工业当年17%的增长速度。上述六大行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3.1%。

    2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2005年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人每年88950元。(1)按轻重工业分: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高于轻工业的;2005年,重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人每年96624元,轻工业为每人每年74495元;(2)按企业规模分:一是小型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最高,为每人每年98364元;大型企业的第二,为每人每年93391元;最后为中型企业,为每人每年71176元。二是中型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于平均值,为每人每年88950元。(3)按企业所有制结构分:一是国有及国有控股全员劳动生产率最高,为每人每年90957元;其次为公有制企业,为每人每年90913元;非公有制全员劳动生产率位居第三,为每人每年86626元。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于平均值,为每人每年88950元。这部分反映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垄断地位和规模特征。

    3.企业综合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一是单位资产的利税率在稳步上升,1998年利税总额/资产总计为5.23%,2005年达13.16%;二是单位固定资产的利税率在稳步上升,1998年利税总额/固定资产合计10.43%,2005年达26.14%;三是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倍数在1.2以上,并趋于稳定态势。其中,1998年为1.22倍,2005年为1.20倍。

    4企业各项科技指标均在增加。(1)企业科技活动的经费筹集变动:一是当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在增加,2004年为72.57亿元,2005年增长率5.99%;二是当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结构,上级拨款部分所占比重加大,并快速上升;2000年为1.09%、2005年为1.67%;银行贷款部分位居第二,上升不太大;2000年为4.13%、2005年为3.78%;企业自筹部分位居第三,几乎没有上升,在70%左右。(2)企业科技活动产出的专利效应变动:一是企业专利申请数量,2004年为1453件,2004至2005年,增加19件;二是企业拥有发明专利数量,2004年为521件,2004至2005年,增加48件。三是企业科技活动产出中拥有发明专利的比重在增加,2004年为35.86%,2005年为38.65%;四是专利申请中大型企业所占比重有所减少,2004年为67.378%,2005年为62.64%;五是拥有发明专利的大型企业所占比重有所减少,2004年为68.73%,2005年为54.13%。

    5.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耗能现状。(1)分品种消费现状及变动。一是2005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品种能源消费总量15401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生产消费、非工业生产消费所占比重分别为99.13%、0.87%;分品种煤类占79.21%、气类占2.02 %、油类占9.16%、热力占1.19 %、电力占8.07%、其它燃料占0.35 %。二是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品种能源消费历史轨迹。在总量方面:自1999年以来,分品种能源消费总量呈稳步上升态势,能源的工业生产消费量变动与能源消费总量变动几乎完全一致,说明能源工业生产消费量占有绝对比重。在结构方面:自1999年以来,煤类始终独占鳌头,只是近年略有下降;其次为油类;其余依次为气类、电类等。各类能源相互之间的比重在整个“十五”期间变动不大。(2)分行业主要能源消费现状及轨迹。一是2005年分行业主要能源消费总量13997.76万吨标准煤,其中,所占比重依次为采掘20.81%、食品1.23%、轻纺造纸2.49%、石化冶炼35.88%、机械电子1.59%、水电气38.00%。二是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主要能源消费轨迹。自1999年以来,分行业主要能源消费总量、采掘、食品、轻纺造纸、石化冶炼、机械电子、水电气、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行业等能耗均呈现稳步快速增加态势;石化冶炼、水电气、采掘耗能一直稳居前三甲;其余依次为:轻纺造纸、食品、机械电子、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行业。

    6企业“三废”排放量在增加,治理效应在改善。(1)在用水和废水排放方面,一是用水总量在增加,2004年为194亿立方米,2004~2005年增长率2.06%;二是废水排放总量也在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在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的比重变动不大,在47%左右徘徊,2004~2005年增长率0.47%;三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步大幅攀升,2004年为93.8%,2005年为91.9%;四是废水治理设施数量有所调整。2004年为3404套,2005年为3315套。(2)在废气及粉尘排放方面。1999~2005年以来,一是工业废气排放量在增加,2004年为13103亿标立方米,2004~2005年增长率18.29%;二是工业粉尘排放量在减少,2004年为72万吨,2004~2005年增长率-2.78%;三是工业粉尘去除量在增加,2004年为473万吨,2004~2005年增长率13.74%;四是城市烟尘控制区数在增加,2004年为212个,2004~2005年增长率16.51%;五是烟尘控制区面积在增加,2004年为1813平方公里,2004~2005年增长率21.62%。(3)在固体废料排放方面。一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在增加,2004年为5140万吨,2004~2005年增长率20.19%;二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在增加,2004年为3574万吨,2004~2005年增长率18.75%;三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增加,2004年为66%,2004~2005年增长率0.61%;四是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在减少,2004年为4.2万吨,2004~2005年增长率-14.29%。(4)在“三废”综合利用效应方面。“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1995~2005年稳步增加,2004年为23.87亿元,2004~2005年增长率42.06%。

    二、河南省企业发展在全国的地位分析

    1河南企业经济效益,总体位于中游靠上水平。(1)工业增加值率,河南位居中等水平。一是2005年河南为32.22%,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5位;二是河南工业增加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28.69%。(2)总资产贡献率:河南位居上游水平。一是河南2005年为14.47%%,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名第5位;二是河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11.82%。(3)资产负债率:河南位居中游偏上水平。一是2005年河南为61.58%,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2位;二是河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57.81%。(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河南位居上上游水平。一是河南为2.7次/年,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名第3位;二是河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2.35次/年。(5)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河南位居中游偏上水平。一是河南为6.97%,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2位;二是河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6.42%。(6)产品销售率:河南位居中游偏上水平。一是河南为98.41%,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2位;二是河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平均为98.14%。

    2.河南科技经费投入占全国比重较小,增长较慢。科技经费来源与全国相比,主要靠企业自筹。(1)筹集额。一是筹集额绝对数全国和河南均在稳步增加,2005年全国达5250.8亿元、河南达76.92亿元;二是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河南仅占全国的1.46%。真是少之又少;三是筹集总额增长率,河南与全国相比,2003~2004~2005年度河南增长较慢;2004年全国增长25.13%、河南甚至是负增长13.88%。2005年度全国增长21.31%、河南增长5.99%。(2)科技经费筹集额河南与全国结构比较:一是科技经费筹集额中,政府资金(上级拨款)比重,河南与全国相比,显得较小:2005年为2.17%,全国为23.10%;2004年河南为2.55%,全国为22.77%;二是企业自筹比重,河南与全国相比,显得较大:2005年河南为91.95%,全国为65.52%;2004年河南为89.97%,全国为64.03%。

    3.河南国民经济能耗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全省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在全国水平以下,河南整个能源产业投入产出比一直在低位徘徊。(1)国民经济能耗强度(万元GDP综合能耗)。一是2004年,河南为1.79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约高24.31%左右。河南比上年上升约1.13%。二是“十五”以来,河南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五”前三年,河南虽呈逐年下降态势,但降幅明显趋缓。(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河南除了在“十五”初期高于全国水平外,其余年份均在全国水平以下,2004年,河南为1.07,较2003年有所进步;但河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仍大1表明:能源消费与GDP相比仍然呈快速增长之势。由此可见,近几年来,河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值仍处于较高值域,能源需求呈现全面快速增长。(3)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研究能源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的指标。河南除了在2001年明显下降,低于全国平均下降水平外,其余年份均在全国水平以下,2004年,河南为0.51,较2003年有明显进步;由此可见,近几年来,河南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值处于较高值域,但近年呈现全面快速下降之势。(4)能源利用状况。反映能源的产出效率。河南整个能源产业投入产出比一直在低位徘徊,均值约为4.0左右;煤气生产和供应业投入产出比波动最大;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料加工业投入产出比一直在较高位运行;最后两位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石油加工、炼焦业及核燃料加工业。

    42004~2005年度河南废水排放增加较快,治理力度也较大。一是用水总量,全国增加更快一些,河南增长1.54%,全国增长2.06%;二是废水排放总量,河南增加更快一些,河南增长8.83%,全国增长4.75%;三是工业废水排放量,河南增加更快一些,河南增长9.88%,全国增长5.29%;四是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水排放总量,河南增加更快一些,河南增长0.97%,全国增长0.47%;五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河南增加更快一些,河南增长10.69%,全国增长3.28%;六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河南增加,增长率0.55%,全国减少:变动率-2.0%。

    5.2004~2005年度河南废气排放增加较快,但治理力度似乎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是工业废气排放量,河南增加更快一些,河南增长18.29%,全国增长13.16%;二是燃料燃烧过程中废气排放量,河南增加更快一些,河南增长18.79%,全国增长11.10%;三是生产工艺过程中废气排放量,河南增加更快一些,河南增长17.56%,全国增长16.10%;四是工业粉尘排放量,全国增加更快一些,河南成负增长,变动率-2.78%,全国增长0.66%;五是建成城市烟尘控制区数,河南增加更快一些,河南增长16.51%,全国成负增长,变动率-6.53%;六是烟尘控制区面积,河南增长率21.62%,全国不变:变动率0%。

    6.河南固体废物增加较快,但治理力度似乎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河南增加更快一些,河南增长20.19%,全国增长12.01%;二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河南增加更快一些,河南增长18.75%,全国增长13.57%;三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全国增加更快一些,河南增长0.61%,全国增长0.72%;四是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全国河南与一样均成负增长,全国变动率-6.07%,河南变动率-14.29%。

    三、主要结论。

    1企业综合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并且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利税总额/资产总计、利税总额/固定资产合计、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指标,均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经济效益显著。

    2企业科技指标:科技活动的人员和机构变动、经费筹集变动、经费支出变动、新产品经费支出变动、科技活动产出的专利效应变动,总体均在增加,并具有明显的结构效应,企业发展潜力增大。

    3企业能耗指标: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品种能源消费总量呈稳步上升态势,煤类始终独占鳌头。采掘、食品、轻纺造纸、石化冶炼、机械电子、水电气、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行业能耗均呈稳步快速增加态势。在效率方面,河南国民经济能耗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在全国水平以下;河南整个能源产业投入产出比一直在低位徘徊。

    4企业环保:用水和废水、废气及粉尘、固体废料等排放均在增加;在“三废”综合利用效应方面,产值在增加,治理效应在改善,但仍没遏制企业发展对生态环保的负效应。

    5企业三废治理在全国的地位:在废水排放及治理方面,河南废水排放增加较快,治理力度也较大;在废气排放及治理方面、在固体废物情况方面,河南排放增加较快,但治理力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方面,河南的增长更快;发展力度总体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6BJJ009)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河南省企业发展模式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