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特点

2009-05-12   来源:《企业活力》第3期   点击量:1451
【字体:
    当前,我们正处在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之中。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困难的境地。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也造成较大冲击,我们正面临严峻挑战。2009年将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

    宏观经济形势,就是国民经济整体所处的态势以及下一步发展的趋势。了解宏观经济形势,主要观察与总量相关的四个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国际收支。经济增长率即通常说的GDP增长率,决定因素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通货膨胀率一般用物价指数表示,包括社会物价的总水平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失业率包括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两种;国际收支,就是国家对外贸易的收和支,是逆差还是顺差。除此外,与宏观经济相关的指标,还有国家的财税状况和货币流通量等。

    一、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呈现的发展态势

    2008年,我国四大经济指标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我国2008年GDP比上年增长9%。虽然纵向看,比2007年13%的增速回落了4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各国横向比,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普遍低迷形成鲜明对比。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已步入衰退或处在衰退的边缘。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估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速平均为3.7%。美国经济仅增长1.3%,增幅小于2007年的2.0%,为2001年以来最低。而且与世界经济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除我国以外的其他三个国家2008年虽实现了7%左右的增长,但仍明显低于我国9%的增长速度。有关机构测算,2008年中国经济实现9%的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20%。

    控制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2月份,物价上涨演绎出一个高峰,CPI当月涨幅达到8.7%。我国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增加供给、调控需求、搞活流通、对中低收入者增加补贴的措施。随着这些措施的到位,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通货膨胀率就从8.7%控制到了5%以内,2008年12月降到了1.2%。与以往比较,1985—1986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8%以上回落到5%以内,用了12个月时间;1987—1990年,从8%以上回落到5%以内,用了29个月;1992—1997年,从8%回落到5%,用了52个月。而2008年从2月份8.7%的高峰值回落到5%以下,只用了半年时间,表明控制通货膨胀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增就业状况比预期的要好。面对经济的减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扩大就业。2008年1—10月,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达45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0%;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9%。即便在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国外需求下降的影响,待业、半待业人员有所增多,但当地党委和政府通过督促企业结清欠发工资、发放待岗金、加大转岗培训力度、提供新就业岗位等措施,将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

    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良好。尽管出口增幅出现了明显回落,但2008年1—10月出口额达到12023亿美元,增长21.9%,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贸易顺差2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7%。2008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9万亿美元,是世界上支付能力最强的国家。

    特别要指出的还有两点,一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表现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第一产业有了很好的发展。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和单产双双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达到10570亿斤,不仅稳定了我国经济全局,也成为世界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区域结构也在优化,2008年中部、西部地区的投资和工业增长速度都快于东部。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2008年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21%。二是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5%,实际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名义增长15%,实际增长8%。同时,社会保障力度在加大,2008年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五种保险基金的总收入13808亿元,增长27.7%。全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水平、最低工资水平都在提高。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未发生改变,我国仍处在持续较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总体形势是好的。

    二、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积极措施

    我国国民经济之所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的正确把握和积极应对。众所周知,2008年伊始,由于此前中国经济已经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中央将这一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位为“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偏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年中,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物价涨幅却仍未得到有效控制,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下半年宏观调控任务定位为“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的现实,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会议提出,落实这些措施的投资额到2010年底约需4万亿元人民币。随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008年11月10日,国务院召开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会议提出,中央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对于克服当前的困难和保持长远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实施这些措施,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快”就是要迅速出手,争分夺秒,不可贻误时机;“重”就是要实施坚决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增速过快下滑趋势;“准”就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就是要抓好落实。会议还部署了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七项工作。

    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重点实施四项措施:一是核准审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会议核准自宁夏中卫经11个省(区、市)至广州、香港的西气东输二线项目东段工程,总投资930亿元。核准总投资955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工程和浙江秦山核电厂扩建工程。还审批了总投资174亿元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玛纳斯河肯斯瓦特、贵州省黔中、江西省峡江等水利枢纽工程和内蒙古巴彦淖尔、安徽省池州九华山等一批民用机场项目。二是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调整部分产品出口关税。在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确定以3000亿元中央财政投资为主导的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的具体安排方案。四是提出进一步加强支持林业生态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

    总之,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节奏,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出台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从而在时间上赢得了先发优势,并有利于形成宏观经济向好的预期。

    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已开始对全球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程度也日益加深。2008年前三季度,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除消费仍保持较高增长外,出口增长因外需低迷而明显减速,我国出口面临更大的困难;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投资后劲不足;消费增长也受到收入预期下降、财富效应减弱等因素的制约。由此导致我国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减缓,2008年GDP增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二、三、四季度的10.1%、9%、6.8%。而且,当前中国经济受到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并未见底。

    三、当前的宏观调控呈现出的主要特点

    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综合起来看,此次宏观调控具有频次快、范围广、力度大的特点。

    (一)宏观调控频次快

    宏观调控频次快。首先表现在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的快速变化。如前所述,鉴于中国经济已经连续5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8年初中央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位为“双防”;根据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物价涨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现实,年中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将下半年宏观调控任务定位为“一保一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11月国务院宣布对宏观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

    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的快速变化,意味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工具运用的频率也明显加快。以货币政策为例,我们在很短时间里,大频度降息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中央银行连续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自2008年9月以后,“月月有调整”。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分别下调1.89和2.16个百分点,大幅度减轻企业财务负担。央行连续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9月15日,央行4年来首次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中国开启新一轮降息周期,全力确保增长;10月8日,央行再次下调“双率”;10月29日,央行一月内二度降息,宣布自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1月26日,央行宣布大幅下调“双率”。至此,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中小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4个百分点,共释放流动性约8000亿元,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大幅增加。12月3日,国务院研究确定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条政策措施,包括扩大贷款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方面的金融支持等。12月中旬,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30条意见出台,以应对“复杂变化之形势”。

    (二)宏观调控范围广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变化,我国启动了“量大面广”的宏观调控。首先是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我们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汽车、钢铁等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既着眼于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长远发展。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我们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生产经营水平。

    其次是调整出口退税政策。2008年7月3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宣布,自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10月2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再次联合宣布,从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部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4%。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200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再次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同时调整部分产品出口关税。此次调整总共涉及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的产品达到3770项,约占我国全部出口产品的27.9%;加上此前两次调整,2008年我国已经调高了半数以上出口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三)宏观调控力度大

    此次宏观调控力度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施结构性减税。中国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的两年计划,规模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的16%。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按照这个计划,中央政府投资1.18万亿元,并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中国政府还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主要是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出台中小企业、房地产交易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二是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16个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国务院决定,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资金投入增幅将大大高于财政收入的增幅。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预计三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结构。■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区域经济有序竞争与过度重复建设有效防范耦合联动研究”(编号:03AJL0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喻新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