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鹿邑•李姓之根高层论坛”侧记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的收获时节,2009年10月17日~19日,由鹿邑县政协主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承办的“2009中国鹿邑•李姓之根高层论坛”在老子故里、李姓祖地鹿邑县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博物院、河南省地方志、河南农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海内外的部分李氏宗亲70余人与会,收到40余篇颇具分量的学术论文。会议期间,大家参加了世界李姓拜祖大典,参观了明道宫、老子文化广场、太清宫等名胜古迹,观看了“寻根情”专场文艺晚会。
10月19日,“2009中国鹿邑•李姓之根高层论坛”隆重召开。中共鹿邑县委书记杨廷俊、副县长刘汉瑜、政协副主席丁显辉、鹿邑县老子文化研发中心主任陈大明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鹿邑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泽功主持,中共鹿邑县委书记杨廷俊为袁义达、何光岳、朱绍侯、任崇岳等著名姓氏专家代表颁发了“老子故里暨李氏文化开发高级顾问”聘书。鹿邑县常务副县长李子顺先生代表鹿邑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他说,鹿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老子的诞生地,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李姓的发展地,如何更好的研究、传承弘扬老子思想和李氏文化,强化李氏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此,我们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举办了这次“李姓之根高层论坛”,希望能借势发展,推动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塑造我县文化旅游新品牌。
接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正院级干部赵保佑致辞。赵院长说,由于老子李耳之前的李姓世系渺茫无绪,人物文献缺载,自唐代起南北李姓都奉李耳为先祖,李耳也是李姓的第一大名人,这正是我们确定这次会议主题为“李姓之根”的缘由。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对于李姓文化有长期持续不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出版了李立新和李文德合著的《周口姓氏丛书•李姓卷》,刚刚出版的《中华姓氏河南寻根》一书也收录有李姓。我院学者和鹿邑一向有着亲密的联系,我以前参与过多届国际老子学术研讨会,都非常成功,今天我院和鹿邑县联合举办“2009中国鹿邑•李姓之根高层论坛”,一定会取得更大成果。
开幕式结束后,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主持学术论坛,10多位专家学者做了大会发言。
河南大学朱绍侯教授做了题为《老子与鹿邑》的发言。朱先生认为:老子有两种身份,即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的老子和作为道教的教主(神)的老子,不管是哪种身份,老子故里的地理范围都在鹿邑,鹿邑有众多的碑刻和史籍记载,这些都是强有力的证据。鹿邑应该保住其地位,扩大宣传,做大做强老子和李姓文化。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做了题为《科学姓氏和李姓历史》的发言。袁先生认为:李姓是当代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38%,李姓总人口大约在9200多万,如果加上海外李姓华裔,总人数超过一亿,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同姓人群。科学的发展和发现,给了中国姓氏文化和谱牒学新的生命和机遇。通过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结合社会科学的传统分析来探索和研究中国人的姓氏,大大提高了中国人对姓氏的了解和对历史追思的兴趣。这方面研究的中间结果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反响,以不同的方式转化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生活之中,特别是文化产业化的进程之中。姓氏的科学文化研究已经是当前我国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是宣传爱国主义、促进祖国统一、弘扬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国人姓氏既是一种传统文化,又是一门现代科学,她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所长何光岳研究员做了题为《道教与李姓之祖老子—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的发言。何先生认为: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而后又形成道教,道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提出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含有深意,把人类的诞生都融入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泉根教授做了题为《姓氏谱系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发言。王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统一性与连续性与中国固有的姓氏制度有密切关联。从对姓氏渊源过程的考察中,我们不但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姓氏“本同一根”的文化同源性与“天下一家”、“万民归宗”的群聚心理,而且可以看出生生不息、绵绵瓜瓞的文化承传性与民族凝聚力。目前的姓氏研究模式大体有三种,即文化寻根与血缘寻根、名人研究与姓氏研究、民间修谱与专家修谱。姓氏研究是个难度很大的工作,虽然民间修谱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但是有很多问题,因此,专家学者应该参与修谱,进行考订、核实,形成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以期为后人留下可信的文史材料。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姓氏专家谢钧祥先生做了题为《李—感激木子形成的姓》的发言。谢先生认为:李氏系出东夷族,先由偃姓改为理氏,后因在逃难中食“木子”保全了性命,又由理氏改为李氏,形成时间在商朝末年,起源地在今河南鹿邑,血缘始祖是皋陶,得姓始祖是李利贞。陕西历史博物馆杨东晨研究员做了题为《李氏初期思想家和道家始祖老子综考》的发言。杨先生认为:李姓出自东夷族,受姓始祖为李利贞。《道德经》全面贯穿的虽然是老子的思想,但却是其弟子录其遗训,这本书中有一些内容、观点说法是战国时期。老子的家乡在鹿邑,这个地位毋庸置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程有为研究员做了题为《唐代皇帝对老子的尊崇与祭祀考述》的发言。程先生认为:历代皇帝对老子的尊崇礼敬,以李唐与赵宋为甚。唐玄宗、武宗与宋真宗、徽宗,都信奉道教,具有浓厚的神仙思想,希望升天成仙,因此对道教之宗老子极度尊崇。同时,他们又想通过对老子的尊崇礼敬粉饰太平,巩固自己的统治。李唐皇帝视老子李耳为自己的“圣祖”,对老子的尊崇礼敬有加,祭祀频繁隆重,主要集中在唐高祖至高宗时期、唐玄宗时期、唐中后期,非其它朝代所能比拟。河南博物院张维华研究员做了《李姓文化与姓氏文化原点》的发言。张先生认为:李姓的起源并不复杂,各种学说都有根据,但都认同李利贞或老子为开姓始祖,因此可以认为是多源一体格局,有融合的可能。陈国有大姓“契和氏”,与李姓有世代姻亲,二者应该结合起来研究。淮阳不仅是羲皇故都,从姓氏文化学方面讲,也姓氏文化原点。孕育了李姓,李姓是此原点中的一颗明珠,值得深入研究。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玉洁教授做了题为《从古文献记载考证老子故里在鹿邑》的发言。李女士认为:从《史记• 老子列传》、《晋书•地理志》、《隋书•地理志二》、《新唐书• 地理二》、《宋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二》、《明史•地理三》、《大清一统志》等中国历代史籍所记载的历史史实和地理沿革,以及对其地理地貌的考察均可证,老子故里春秋时期曰相, 汉晋时期改名为苦县北魏至隋, 苦县更名为谷阳。唐朝, 谷阳改名曰真源、仙源等宋朝, 真源改名曰卫真。卫真与鹿邑, 两县相临。元初, 此地发生水灾, 卫真县由于民户稀少, 而并入鹿邑县,因此说老子故里在今河南省鹿邑县证据确凿。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执行主任、《世界李氏族谱全书》总编纂、李氏网总编李正先生做了题为《李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发言。他说: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如何利用宗族文化的有利方面,因势利导,从而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文化建设。民众对宗族这一血缘组织形式的认同,其最基本的理由就是宗族文化所具有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对自身历史感、归属感的深刻需求的文化品性。这也是我们加强李氏文化研究所思考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举办各种活动的切入点,只有我们找准了这个切入点,李氏文化才能顺利的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才能在保持宗族文化的本体性需求的同时,将其功能目标尽可能充分地纳入与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相适应的轨道中,新的文化建设必然会做出更好的成效。马来西亚宗亲代表李延辉先生也做了发言。他说:道教在东南亚地区很兴盛,但是很多人对老子为什么被称为道教创始人、为什么创立道教、是否与佛教传入有关等问题知之甚浅,专家学者应该注重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推介。《道德经》最为博大精深,但是道教礼仪、风俗习惯等相关程序太简陋、与祭祀的隆重效应不太相符,应改进。
论坛主持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研究会做了总结发言。张所长说:此次论坛主要围绕两大“话题”,其一,在鹿邑谈老子。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名人,是鹿邑的,也是李家的、世界的,是李家的骄傲,也是华人的骄傲,在老子故里谈论老子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其二,在鹿邑谈论李姓。中国历史上和皇家关系密切的姓氏不过就是李姓、刘姓,而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在历史上有过杰出的贡献,名人荟萃,只有在鹿邑谈论李姓才能将李姓之根讲透。围绕这两大话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天下李姓出陇西,陇西之根在鹿邑,这个结果符合历史实际,符合李姓家谱,禁得起时间打磨。
论坛最后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立新博士宣读了“2009中国鹿邑•李姓之根高层论坛”会议纪要。其内容有:
一、因唐代李世民曾组织编纂《氏族志》,对李姓的起源和世袭有所考订,所以李姓的祖系相对比较清晰。李姓出自嬴姓,为颛顼之后,颛顼后裔皋陶曾任尧、舜管刑法的大理之职,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又感激李树活命之恩,便改姓李氏。老子是李利贞的十一世孙,他是正史立传的李姓第一人。颛顼是李姓远祖,皋陶是血缘始祖,李利贞是得姓始祖,老子是李姓公认先祖。
二、河南鹿邑县不仅是李姓得姓始祖李利贞的故里,也是李姓先祖老子李耳的故里。李姓从商末得姓到东周初年的二百年间,一直聚居于今鹿邑县一带,从老子以后,李姓开始从鹿邑播迁四方,鹿邑是中华李姓的发源地;甘肃陇西是李姓最著名的郡望地,陇西李氏的始祖是老子裔孙李昙的长子李崇,他是战国时秦国的陇西守,陇西李氏根在鹿邑;福建上杭是东南沿海及海外李姓的迁出地,上杭李氏始祖李火德是北宋末年宰相李纲的玄孙,他是李利贞的73代孙,出自“陇西房”,是唐高祖李渊之子江王李元祥的后代。河南鹿邑、甘肃陇西、福建上杭是全球李氏的三大圣地,三地在时代上前后相接,一脉相承。可以说:中华李姓,根在鹿邑,望出陇西,派分上杭。
三、老子李耳,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道德经》震古烁今。老子不仅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的鼻祖,也是李姓公认的先祖。鹿邑县是老子的故里,不仅史志记载言之凿凿,而且唐宋碑碣存留繁伙,得到古今学人普遍认同。近年来,部分学者从地方狭隘的利益出发,否认司马迁《史记》有关记载,无视元代涡河改道,曲解历史地理文献,创立老子起源新说,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其新说不值得信从。
四、鹿邑县委、县政府近年确立了“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四张文化名片,加大了老子文化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在硬件建设和软件研发上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符合中央把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思路,也符合河南省“文化强省”和“旅游立省”的战略,值得称许。世界李氏宗亲大会首次在鹿邑召开,这是一个良好的起点,建议鹿邑县进一步加大“李姓之根”和“道教祖庭”的研究开发力度,促进鹿邑乃至河南地方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至此,整个论坛圆满结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李氏宗亲、鹿邑县委与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对于鹿邑,对于老子与李姓文化研究,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就把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当成新研究、新启程的界标吧,老子与李姓文化研究必将焕发新的光彩,而处在文化特殊位段的鹿邑在文化旅游与开发上也必将有更大的成果。
“2009中国鹿邑•李姓之根高层论坛”是“2009中国鹿邑•李姓之根高层论坛暨世界李氏宗亲第十三届恳亲大会”的主要活动之一,在论坛举办期间,10月18日上午,“祖地寻根 共建和谐——世界李氏宗亲大会暨拜祖大典”在鹿邑县明道宫隆重举行,共拜始祖以示对先祖的无限崇敬和缅怀之情,来自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的海内外李氏宗亲1000余人与会。作为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以及李姓先祖的老子,就诞生在鹿邑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目前,李姓在中国人口中约占汉族人口的7.9%,是中国第一大姓,已达9500万人,加上在世界各地的华人,李姓已超过一亿人。而鹿邑作为老子故里已成为海内外数以亿计的李氏宗亲寻根祭祖的圣地。祭祖大典庄严隆重,三牲五谷陈列,鲜花雅乐备至,悠扬舒缓的道家音乐,寓意道家至高境界的十八响礼炮,以及再现古代皇帝遣官致祭始祖老子的古老祭祀场景,这一切都让海内外李氏宗亲领略到了鹿邑作为老子故里的厚重历史魅力。
在与论坛同时举办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第13届第2次会员代表暨2009年全球华人李氏恳亲大会”上,河南省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立新博士作了题为“中华李姓 根在鹿邑 望出陇西 派分上杭”的发言,厘清了李姓起源和寻根中最为重要的地域界定关系,得到到会李氏宗亲的一致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