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的密切关系

2011-04-20   来源:中州学刊2011年第1期   点击量:1253
【字体:
    在唐代的几大诗人和作家群体及流派中的领军人物,大部分是河南人,或者是与中原地区及文化有密切关系的人。杜甫与他们有着或承继、或交流、或影响的密切关系。

    (一)初唐时期

    创建律诗的两京宫廷诗派。在初唐的宫庭诗人中,约一半是河南人。著名的有上官仪、上官婉儿、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等人。“文章四友”、“珠英学士”这些宫廷诗派的形成与武则天时期以洛阳为文化中心的宫廷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宫廷诗人,对唐代律诗的建设,有着重要的贡献,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和定型。上官仪是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是太宗和高宗时代的宫廷诗人,因“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当时多有效其体者,号为“上官体”。他的最主要的贡献是总结诗中的对仗方法,创为“六对”、“八对”③之说,其诗多为应制诗,虽然在内容上无可多言者,但对于五言律诗的建设和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孙女上官婉儿,在武则天和中宗时期,为一时之文苑司衡,代朝廷评品天下诗文,对宫廷诗在诗艺和诗律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其诗《彩书怨》已初具五律格局。在武则天和中宗宫廷诗人“文章四友”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对律诗的建设成就最大的。他的五律、七律和五言排律,都很成熟,符合平仄粘对律的诗作占其诗总数比重率在初唐诗人中是最高的④。其名作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七律《春日京中有怀》、五排《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七绝《赠苏绾书记》等诗,都格律工整,法度森严,王夫之评曰:“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而始叶于度。”(《姜斋诗话》卷一下)杜甫也称誉其祖曰:“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胡应麟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律)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少陵继起,百代模楷,有自来矣。”(《诗薮》内编卷四)关于沈佺期、宋之问二人,沈为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宋为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二人均为则天和中宗朝的宫廷诗人,与杜审言为僚友,均为律诗的奠基者。相较而言,沈七律较胜,宋五排较胜。二人虽然被称为“律诗正宗”(《诗源辨体》卷一三),然与陈子昂、杜审言相比,“其高妙不及射洪,遒密不及必简”(《唐律消夏录》卷下)。在律诗的贡献方面,过去仅强调沈、宋的功劳,其实杜审言实可与沈、宋,鼎足而三。由于杜审言的关系,杜甫对初唐的宫廷诗派,尤其是对与杜审言关系较近的诗人一直都持尊重态度。他曾给沈佺期之子沈东美写诗说:“通家惟沈氏,谒帝似冯唐。”(《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这两句诗表示他与沈氏有通家之好。开元二十九年(741),杜甫筑室首阳山下,有《过宋员外之问旧庄》一诗:“宋公旧池馆,零落首阳阿。”杜甫对宋之问的旧宅进行拜访和对宋之问兄弟进行凭吊。他对武则天时代诗人的崇高地位表示十分羡慕:“惟昔武皇后,临轩御乾坤。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当时上紫殿,不独卿相尊。”(《赠蜀僧闾丘师兄》)并一再表示,要继承其祖父的事业,认为“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自称“吾人诗家秀”(《同元使君舂陵行》),立志要将祖父的诗歌事业,尤其是律诗,作为自己家传事业来继承发扬。

    提倡风骨兴寄的复古革新派。主要是陈子昂。陈是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武则天朝入仕,长期在洛阳宫廷为官。其《感遇》诗主要继承学习《诗经》和魏晋时中原诗人阮籍《咏怀》诗的兴寄传统和汉魏风骨,在五律诗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的复古革新主张和诗歌成就也受到杜甫的赞赏,说他是“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陈拾遗宅》)的一代“雄才”(《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杜甫的五言咏怀诗深受陈子昂《感遇》诗的影响。

    直书实录的史学派:中原的历史学家吴兢、刘知几等人提倡“实录直书”和反对骈文,对古文派的古文运动,与杜甫的“史笔”意识都有甚深的影响。吴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盛唐时史学家,撰有《唐史》等史书多种,多不传。在所传书中,以《贞观政要》一书在历史上最为有名。该书成于开元十七年(729),上呈于玄宗,对唐玄宗继承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而开创的“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此书对杜甫也有甚深的影响。杜甫曾写诗给贞观名臣魏徵的四世孙魏佑道:“磊落贞观事,致君朴直词。家声盖六合,行色何其微。”(《奉送魏六丈佑少府之交广》)魏徵强颜直谏的事迹,在《贞观政要》中记载甚详,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杜甫将唐太宗的伟业,视为唐朝政治的最高榜样:“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北征》)、“本朝再树立,未及贞观时”(《咏怀二首》其一)。由此可见《贞观政要》一书对他的影响之深。刘知几是唐河南道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后来长期在武则天时期洛阳宫廷任史官,曾与吴兢等合作撰《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等史籍,并撰《史通》二十卷。他主张撰史要直笔实录,反对曲笔:“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史通》卷一三)、“不掩恶,不虚美”(《史通》卷一八)。正是中原史家这种直笔实录的精神,对杜甫诗歌直面现实的写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盛唐时期

    重道尊儒的文儒集团。盛唐的文儒集团的领袖和文坛盟主是河南洛阳人张说。一大批文儒,如张九龄、许景先、贾曾、席豫、孙逖、苏颋、韩休、王丘、柳芳、严挺之、房琯、郑虔等人,集中在他的周围,相互往来,他“重道尊儒”(《上东宫请讲学启》)的思想和文质并重的文学主张,对盛唐风骨刚健与辞采并茂的诗风和文风影响极大。张说特别重视对儒家经史的整理和学校对儒家经典的教育:“今礼经残缺,学校陵迟,历代经史率多纰缪。”他请求朝廷“表正九经,刊考三史,则圣贤遗范粲然”(此二条出处同上)。杜甫与张垍交游,主要是出于对张垍之父张说这一代文宗的景仰。对于张九龄,杜甫对他极为敬佩,在《八哀诗•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一诗中说他“寂寞想土阶,未遑等箕颍。上君白玉堂,倚君金华省。碣石岁峥嵘,天池日蛙黾”,赞他有致君尧舜的理想,并能襄君于玉堂之上,还为他受李林甫权奸所谗毁而鸣不平。在文儒集团中,杜甫与房琯(洛阳人)、郑虔(荥阳人)等人最为交好,受房琯影响最大。为了替房琯辩护,他是拚了性命的,最后终被奸小排挤出朝廷。张说的“重道尊儒”思想与张九龄、房琯等人抗直刚正的品德,对杜甫的儒学思想和儒家的立身之道的影响很大。

    开拓诗歌疆域的边塞诗派。盛唐时代的边塞诗派的诗人,大多是少有壮志、许身报国的人物。他们将边塞壮丽的景象和将士的报国热情表现在诗歌之中,将唐诗的表现领域扩展到塞外和大漠,形成了唐诗的一大亮点。边塞诗派的诗人大部分是河南人。如高适的本籍虽不是河南,可是自青年时期起就长期在河南的梁、宋地区生活。天宝三载(744),杜甫曾与李白、高适一起游览梁宋,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新唐书•杜甫传》),后来又在长安、成都多次交往。岑参(南阳人),也是杜甫故交,在长安时彼此就认识。杜甫曾与他和高适、薛据、储光羲等人一起登慈恩寺塔,登高赋诗。此外,中原的边塞诗人还有李颀(颍阳人)、崔颢(汴州人)等人,他们也有游历边塞的经历。其诗激扬风发,苍凉悲壮。杜甫的诗中有相当数量的边塞诗,如《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送高三十五书记》、《送韦书记赴安西》、《黄河二首》、《送人从军》等,皆有边塞诗派诗人的影响。

    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山水田园诗派。以王孟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除了孟浩然外,大部分诗人都与中原有关。孟浩然主要描写的是南方的山水和田园,而王维等则主要地表现北方的山水和田园。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⑤,距东都洛阳较近,王维又曾在嵩山隐居、淇县做过官。他的山水田园诗,也受中原嵩山、太行等的山川风光与及盛唐时代中原农村的太平景象的影响极大。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成员,崔兴宗,王维内弟,在蓝田有东山草堂,与王维的别墅东西相对,与杜甫也有交往。祖咏是洛阳人,储光羲是唐河南道兖州(今属山东)人,他在河南的汜水任过官,他们的田园诗多有中原农村的生活景象。杜甫与王维等人在长安交往甚密,他曾到王维的西庄草堂去拜访过。至德初年,长安收复后,杜甫与王维、贾至、岑参等人一起同题奉和贾至的《早朝大明宫》诗,为一时诗坛之盛事。杜甫的有关山水和田园的诗篇,与中原的山水田园诗派的诗歌,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李白是独立于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之外的一大家。他的诗歌将边塞诗派之雄伟和山水田园诗派之清丽,兼而有之。李白曾经“十载客梁园”(《书情题蔡舍人雄》),中原地区的雄伟山川和浑厚纯朴的风土人情,对他的诗也极有影响。他的一些写黄河、嵩山、太行、华山的山水风情诗,极其雄奇壮丽,都得之于中原山川和风土之助。杜甫在天宝三载与李白交往,一同去游梁宋,受其人其诗极大的影响,之后,杜甫所写歌行也多了起来,诗风也渐浑厚雄健,这都与受到李白和盛唐中原诗人的影响有关。

    (三)盛、中唐转折之际

    关注社会人生的复古诗派。元结和他的《箧中诗》派的王季友、孟云卿、于逖、张彪等人,是一个中原土生土长的现实人生派的诗人群体。他们与杜甫有着相近的现实主义诗歌主张。元结,汝州鲁山(今属河南)人,少时事其从兄元德秀,深受元德秀儒行敦厚之风的影响。安史之乱后,由于平叛有功,被授予道州刺史之职。在任中招抚流亡,赈给灾民,颇有政绩。时道州为贼所焚破,又值上司催迫租税,赋《舂陵行》、《贼退后示官吏作》二诗,为民请命,上请减免百姓赋税徭役。杜甫得其诗而和之,作《同元使君舂陵行》,其序曰:“览道州元使君结《舂陵行》兼《贼退后示官吏作》二首,志之曰:当天子分忧之地,效汉官良吏之目,今盗贼未息,知民疾苦,得结辈十数公,落落然参错天下为邦伯,万物吐气,天下小安可待矣。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增诸卷轴,简知我者,不必寄元。”其诗中有云:“吾人诗家秀,博采世上名。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观乎舂陵作,欻见俊哲情。复览贼退篇,结也实国桢。贾谊昔流恸,匡衡尝引经。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致君唐虞际,纯朴忆大庭。”高度赞扬了元结忧民疾苦的思想品德及诗有“比兴”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这里所指的“比兴”,用的是郑玄注的原义:“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而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注疏》卷二三注)杜甫所谓的“比兴体制”是指此儒家“美刺”的诗学传统。杜甫将元结等十数公引为同道。元结所选的《箧中集》,其中所收的二十四首诗,多是反映民生疾苦和自叹不遇、贫困潦倒的人生悲歌,与杜甫的直面人生和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歌主张不谋而合。集中的七位诗人,多数是中原籍或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诗人。如王季友,孟云卿,都是河南洛阳人;于逖,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张彪,颍上(今河南新郑)人;元季川,是元结从弟,河南鲁山人;沈千运,本籍吴兴(今浙江湖州),后来长期寓居濮上(今河南濮阳市南),后归隐汝坟(今河南襄城)。他们是一个生活在中原地区的关注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诗人群体。杜甫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人都有诗歌往来,关系密切。是共同的思想倾向和相似的诗歌主张,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中原现实主义的诗歌流派。

    复兴儒学的古文派。贾至、萧颖士、独孤及、梁肃等一批提倡儒学复兴的古文家,有着儒家文化的深厚传统。贾至是河南洛阳人,是盛中唐之际的一位儒学复兴的积极倡导者。他在《议杨绾条奏贡举疏》中,总结出安史之乱之所起,皆因是儒学衰微和边缘化的结果。他认为,正因为儒学的衰微,忠孝之道的缺失,才“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向使礼让之道宏,仁义之风著,则忠臣孝子,比屋可封,逆节不得而萌也,人心不得而摇也。”这确实是抓住了唐玄宗晚年迷信道教、不尊儒学的思想要害。儒学确实是维系社会人心稳定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这是对安史之乱产生原因最深刻的思想反思。与贾至倡导儒学的古文家还有萧颖士、李华。萧是颍川(今河南许昌)人,二人提倡宗经,强调文章要体现儒家的教化作用。萧颖士在《赠韦司业书》中说:“仆有识以来,寡于嗜好,经术之外,略不婴心。”李华特别强调文章要体现“六经之志”、有“化人成俗,安危存亡”的作用,提倡“有德之文”,反对“无德之文”(以上均见《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独孤及是洛阳人,是提倡六经和儒家道德学说的另一位古文家。梁肃说:“肃仰公犹师,而申之话言,必先道德而后文学。且曰:'后世虽有作者,六籍其不可及已。’”(《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梁肃是陆浑(今河南嵩县)人,他继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后倡导古文,曾为韩愈的老师,《旧唐书•韩愈传》中称他“最称渊奥,儒林推重。(韩)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梁肃推崇两汉古文,强调“文本于道”(《补阙李君前集序》),“操道德为根本”(《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志在“厚风俗,美教化”(《贺苏常二孙使君邻群诗序》)。梁肃“正是中唐古文运动中由萧、贾、独孤辈到韩柳之间的一座桥梁”⑥。这些以复兴儒学为志的中原古文家,在精神上与杜甫一生奉行儒学并身践力行儒家仁政爱民思想,以复兴儒学为任的志向,是相一致的。他们“文本于道”的文学观,也与杜甫“法自儒家有”(《偶题》)的诗学思想同一机杼。

    (四)中晚唐时期

    杜甫的诗歌,千汇万状,地负海涵。对中晚唐诗人,尤其是对中原地区诗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影响大约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现实主义通俗诗派。中原河南籍的诗人元稹(洛阳人)、白居易(河南新郑人)、王建(郡望颍川,今河南许昌人)等提倡新乐府运动而形成了一个以直面现实人生的通俗派诗人群体。元、白首先打出杜甫这面旗帜,意在发扬光大杜甫的“即事名篇,复无依傍”的新题乐府现实主义精神,直接反映当时之时事,为其“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诗歌主张服务。其目的是“补察时政”、“救济人病”(均同上),揭露和批判统治者剥削的残酷和暴虐,反映民生疾苦,“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并希望通过古代乐府采诗的方式,以观民风,上达下情,以引起最高统治者皇帝的重视。其诗歌的形式通俗易懂、易于传播。他们写了许多乐府诗和新题乐府诗,希望能够播之管弦,传之人口。这些诗发扬了杜甫“三吏”、“三别”等的叙事功能和语言通俗的特征,及时地将现实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了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诗歌的政治功用。晚唐诗人聂夷中(今河南沁阳人)、于濆,籍贯京兆(今陕西西安),曾在泗州为官,后弃官寓居尧山(在今河南鲁山县)。这些人也属反映社会民生的通俗诗派。他们继承了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精神,写出了大量的语言平易,通俗易懂的揭露贫富不均、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诗歌,以体现一个有良心的诗人关注民生的仁爱情怀。以上是继承杜甫之直面人生的写实诗派。

    张扬个性的奇险诗派。以韩愈、孟郊为首,以李贺、贾岛、卢仝、马异等人为中坚的奇险派和苦吟派诗人群体,继承了杜甫刻意创新和锤词锻句的创作传统。以韩愈(今河南孟县)、孟郊为首的险奇派诗人,一眼觑定杜甫诗歌惟在奇险处尚有可推广,故“欲从此辟山开道,自成一家”(《瓯北诗话》卷三)。杜甫有些诗歌奇气横生,险绝之境,令人称叹。如“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戏为双松图歌》)、“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白帝》)。这些险奇的诗句和诗境,正是韩、孟和李贺(今河南宜阳)、卢仝(祖籍范阳,后迁家河南洛阳)、马异(河南洛阳人)等人,所刻意追求的。至于杜甫的五古中用语奇僻的拗句、险韵也为韩、孟所喜于摹仿,以驰其才。他们力求在奇险的意境和语言的创新方面,力拓出一片新天地。李贺、贾岛等呕心沥血苦吟,劳心费神推敲,以求造语新奇,与杜甫晚年对诗歌的“新诗改罢自长吟”(《解闷十二首》其七)与“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的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也是一脉相传的。

    继承典雅传统的瑰奇雅正派。此派诗人与中唐的通俗派与奇险派可谓是鼎足而三。其诗主要取杜甫典雅宏丽之风,诗风健举,意象瑰奇,且用语典则雅正,气象雍容。张为《诗人主客图》中称之为“瑰奇美丽主”的武元衡,被称之为属于瑰奇派的领袖。武元衡是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在宪宗朝两度为相,领袖群伦。《唐诗品》评其诗“词锋艳发,如青萍出匣,所向辄利;意度鲜华,如芳兰独秀,采思绵绵。五言长调,当时竟称绝艺。其在元和诸子,自权相(指权德舆)而下,丰美孤高,此当独步。”在“瑰奇美丽主”的旗下列有刘禹锡、赵嘏、许浑等诗人。刘禹锡,洛阳人,早年参加永贞革新,被贬远州二十多年,曾任夔州刺史,受当地民歌《竹枝词》的影响,其诗与杜甫的夔州绝句一样,词意高妙,多有变调,深得民歌之精髓。其律诗“以工部为宗”(《老生常谈》),七律尤工,“典则既高,滋味亦厚”(《蔡百衲诗评》),有人认为,其“诗格高,在元白之上,长庆以后诗人皆不能及”(《瀛奎律髓》卷四七)。赵嘏、许浑,皆善律诗,为中唐律诗的翘楚。赵嘏七律清丽挺拔,声皆浏亮,语皆俊逸,多有佳句。其“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长安晚秋》)句,极为杜牧所称道。许浑早年家于洛阳,晚年迁居丹阳(今属江苏),亦善律诗,长于偶对。其集中五百余首诗中,除了绝句,其馀全部是律诗⑦。他的七律工稳流丽,“以精密俊丽见称”(《唐诗品》),其诗中精品不在李义山、温飞卿、杜牧以下。其七律第七句,多有“仄平仄”者,人称为“丁卯句法”,其实这是从杜诗中学来的。这派诗人深得杜甫律诗典则雅正之真传,故独自可成一派。河中(今山西永济)人杨巨源属《诗人主客图》中的“清奇雅正派”的诗人,其诗名与刘禹锡相埒。王夫之评他的七言诗,谓其“平远深细,是中唐第一高手”(《唐诗评选》卷四)。有的诗家认为,杨巨源与刘禹锡同为杜甫七律的传人:“余谓七律法至子美而备,笔力至子美而极。后此如杨巨源、刘梦得甚有工夫。”(《贞一斋诗说》)

    绵密绮秀的婉丽派。晚唐诗人李商隐(今河南沁阳人),全面继承发扬了杜甫婉丽风格和追求声律完美、对仗精工的七律艺术,并写得更加寓意深邃、绵密精致,是晚唐继杜甫之后的律诗大家。后人评曰:“善学少陵七言律,终唐之世,唯义山一人。胎息在神骨之间,不在形貌。”(《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因其诗与温庭筠词“皆缛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义山诗集》),故史称“温李”。二人皆发挥杜甫绵密婉丽风格之部分,形成了晚唐的婉丽一派。然二人风格也有区别:“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故秾丽之中,时带沉郁”;“飞卿华而不实”(《岘傭说诗》)。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杜甫研究》(10BZW0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葛景春,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州450002)。

    本文摘编自《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中州学刊》2011年第1期一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杜甫与唐代中原作家群体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