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河南工业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研究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河南工业遵循“垂直整合、错位发展、技改提升”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与调整并重的核心思想,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工业经济保持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不断巩固。
一、“十一五”时期河南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态势分析
“十一五”以来,工业对于河南省整体经济的支撑和主导作用更为明显,工业经济发展整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工业总量再创新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整体而言,河南工业在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上取得新进展,在平稳健康发展上呈现新态势。
态势之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总量首次迈入“万亿俱乐部”
“十一五”以来,工业经济呈现出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发展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增加值连续五年保持双位数增长,并于2010年首次迈进“万亿元俱乐部”,达到了11950.8亿元,相比2005年翻了一番。工业对于河南省经济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已达到52.1%,比“十五”末期提高5.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比“十五”末期提高8.5个百分点。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047.8亿元,实现利润3166.7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3.4倍和4.7倍。
态势之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十一五”期间,尤其是金融危机后,河南积极推动传统产业以产业内升级为重点,加强技术改造力度,拉长产业链条;推动优势产业以链式发展,培养链式企业群体发展,提高产业链竞争力;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积极承接产业转移。2010年,六大战略支柱行业实现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54.3%,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从“十五”末的56.0%上升至60.8%。“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23.6%,快于全省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年均增长18.0%,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全省工业占比也从“十五”末期的47.3%下降至41.2%。
态势之三:产业集聚区建设进展顺利,规模集群优势凸显
“十一五”期间,河南加大了以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力度,依托中心城市带动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加快推进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城镇和优势产业带集聚,大力打造中原城市群“半小时交通圈”、“1小时交通圈”、县乡经济圈,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2009年以来,河南大力支持180个产业集聚区发展,在布局、用地、资金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郑州百万辆汽车生产基地、漯河食品城等产业基地建设。并以集聚区为平台,积极承接富士康等一批高技术转移项目,进一步增强集聚区的承载能力。
态势之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增强
截至2010年底,全省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工程中心2个、企业技术中心44个、创新型试点企业16家,省重点实验室75个。专利授权量五年累计4.73万件,比“十五”末增长了3.4倍。2010年,依托企业和转制院所建设的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准组建,实现了河南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特高压输变电装备、盾构、锂离子电池、超硬材料、多晶硅、生物疫苗等多项产品取得重大突破,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此外,在推动节能减排中,技术效应的发挥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规模效应对节能减排的负面影响。
态势之五:产业组织逐步优化,龙头竞争力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河南全力打造适合各行业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的组织结构,积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加快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截至2010年,河南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30家,河南煤化集团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双双突破1400亿元,中平能化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实现河南省企业的历史性突破。同时,纺织、汽车、装备制造、食品等具有较大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已经形成链式产业集群板块,围绕龙头企业进行配套生产的专业化中小企业增多,龙头带动效应充分显现。
态势之六: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持续发展后续动力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截至2010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较2005年分别下降13.8%和17.6%,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超额完成,其中,2010年的淘汰产能量和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积极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对八大高耗能产业执行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推广了55项先进适用节能技术。
二、河南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1.“重、低、少、小、差”的产业结构阻碍发展方式转变
河南加快转变工业经济方式以来,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整体上仍然呈现出“结构重、层次低、企业少、个头小、环境差”的发展态势,仍然是产业结构上偏重化工业,产业链上偏上游,价值链上偏低端,发展方式上偏传统,路径依赖尚未打破。在经济上行期,资源需求旺盛,经济收益较大,但是,在经济下行期,危机冲击产业链末端向上游传导,并最终反映、沉淀到原材料工业上,使得产业结构缺陷问题更加凸显。当前不合理的结构发展态势严重地阻碍了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想推进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打破河南工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向“轻、高、多、大、好”发展,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区域产业同构引发资源低效率配置
基于国内高度强调GDP增长的政府考核机制,地方政府都将各种资源集中投入到能快速拉动GDP增长的部分行业,并培育其成为地区的主导行业,最终导致了区域间产业同构现象。多个地市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新材料、生物医药、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再次共同成为重点发展产业。产业同构是以牺牲资源配置效率为代价的,由于各地区都发展相似的产业,必然在资金、资源、劳动力等方面形成激烈的竞争,而大量的重复建设必然带来生产要素的低效率配置。在微观经济层面上,直接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企业规模不经济。在宏观层面上,各地市产业结构无法形成独特优势,削弱了区域经济的互补性,割裂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3.高端要素积累薄弱减缓产业升级步伐
受资源禀赋、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河南工业长期以来都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初级加工业,以及基于能源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掌握高端生产要素才能在全球价值链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即使在传统优势产业中,河南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及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积累方面比较薄弱,高端人才相对不足,生产装备更新较慢,高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高。在加快转变河南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积极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高端生产要素积累薄弱将制约河南工业发展的步伐。
4.生产性服务业滞后影响产业协同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将能够直接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制造业的生产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然而目前,河南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与制造业的产业协同效果不优。一方面,因为目前“河南制造”仍是以加工贸易和代工生产为主,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隔断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制造业的繁荣发展并未形成有效的服务业需求。另一方面,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研发、品牌、设计等环节的高端人力、技术要素都把控在国外,很难转移到国内。在代工模式和服务业FDI双重挤压的大环境下,只能赢取低廉绝对利润的企业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5.资源与环境约束限制下传统发展理念尚未打破
河南工业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依赖于高耗能、高污染及产能过剩产业,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问题依旧严重。从数据上看,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38个行业大类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据规模前10位行业中的大半席位,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仍然达到41.2%。从政府指导政策看,2009年底颁布的《河南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六大高耗能产业占据了三个席位。此外,2010年8月,工信部公告的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2087家企业名单中,河南涉及15个行业的230家企业,涉及企业数占全国总数的1/9,列全国第一。伴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资源储采量下降及开采成本上升,河南固有资源优势减弱,河南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三、加快转变河南工业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主要机遇
全球经济迎来新的增长点,为河南工业发展提供更多选择。目前,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新的发展理念,围绕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所形成的工业生产也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性增长的支撑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河南在新材料、新能源及生物产业上的发展优势将给河南工业带来新的机遇。
以要素为接点的产业转移模式正在形成,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仍有较大空间。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国际分工已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但是,相对于商品、技术、管理等软要素,劳动力在国际间的流动仍存在限制。在这种环境下,工业生产必然向劳动力丰富、且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拥有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河南具有独特的资源和最大优势。
经济增长动力发生改变,促使中央加大向内需转型的政策扶持力度。在外需市场持续低迷的环境下,为保持经济的平稳健康持续发展,中央加快经济增长由出口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中央出台的“家电下乡”、“汽车摩托下乡”等多项政策,更是加快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为河南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启动,为河南工业发展提供新环境。中原经济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将提高河南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伴随着一系列先试先行政策的实施,河南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承接产业升级与转移、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等方面将取得长足的发展。
2“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主要挑战
全球经济调整仍存在不确定性,新的经济增长体系尚未建立。虽然在各国增加政府投入及激进政策刺激的双重作用下,全球经济初步显现出好转的迹象,但是导致危机爆发的制度性原因并未解决。同时,被发达国家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虽然掀起了一轮新增长,但是成为拉动世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还不成熟。此外,全球资源领域竞争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再现等不确定因素仍旧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
“河南制造”仍处于全球价值链末端,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当前,全球价值链仍由发达国家控制,他们以跨国集团为载体,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其资源边界,占领着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虽然,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河南制造”已崭露头角,装备制造业及部分新兴产业也逐步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但是在很多领域,河南工业在发展上都依赖于国外技术,在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上都不具有优势,国际竞争力还处于低位。
沿海地区显现“再重工业化”发展趋势,区域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伴随我国工业逐渐嵌入全球价值链,资源供给链发生变化,由依赖中西部转为依赖海外进口。由于石油、矿产等资源的对外依赖性,以及沿海地区在资本、人才、技术、交通领域的优势,促使钢铁、造船、机械设备、石化等众多行业改变布局重点,体现出靠近沿海、靠近终端市场的发展趋势。沿海地区的“再重工业化”很大程度地削弱了河南传统工业的竞争力,加剧了区域之间的产业竞争。
资源与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性问题。“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将是工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然而,河南省工业经济增长还是主要依靠资源的消耗,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较低,工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约束较为显著。尤其,河南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期,河南工业的重化特点使工业发展的能源资源限制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四、加快转变河南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内容
依据产业特点,选择正确升级路径。传统优势产业以产业内升级为方向,利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等路径,提高技术水平与产业层次,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增加链条竞争力。优势支柱产业以链式发展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坚持“龙头+基地”的发展方向,形成产业链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间升级为重点,坚持以产品为纽带,因“行”制宜,制定符合每一行业的发展方式。对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要提升新竞争力,培育新增长点;对新医药、节能环保等那尚处于起始阶段、发展薄弱的新兴产业则应加快培育,提供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
2加强自主创新是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动力
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工作,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技术中心为平台的基本原则,建设全省工业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成立河南工业技术研究院,由各行业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建立以研究院牵头,技术联盟为支撑,各企业成员为主体的多层次技术研发创新体系。通过各产业联盟的内部成员企业在非关键竞争技术领域的联合研究、关键零部件研发、创新型人才培育、先进管理组织构建等环节的交流、研讨,推动各行业整体技术发展,进而形成技术“抱团”发展,形成行业自主创新合力,促进工业技术框架构建。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支持企业进行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专有技术,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优化创新机制和环境。
3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是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
遵循“特色主导”战略,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各区特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能够体现自己和发挥自己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园区和后发优势。坚持“大基地、大项目、大品牌”建设,以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大企业集团为龙头,以产业链构建为核心,围绕“把规模做大、把水平做高、把成本、消耗、污染做低”的思想,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发挥产业集聚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强力推动集聚区装备制造、有色、化工、食品、纺织服装等战略支撑产业技术改造升级,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先导产业,强化相同产业的空间整合,加快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群。
4大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是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建立在各类企业竞争合作基础上共同发展的产业组织各局,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建立一批服务于龙头企业的“专、精、特”中小企业。推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全国、全世界范围的战略布局,形成产业链核心增长带。抓好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大力促进企业战略性重组,推进龙头企业产能整合,以购并引领企业超常规成长,培育更多“蜂王型”企业。强化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集团的配套合作能力,培育一批产业内的隐形冠军,丰富产业链构成,增强产业链竞争力。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和产业溢出效应,强化产业链衔接,促进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给中小企业创造共同抗御风险成长壮大的平台。
5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是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依托信息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重点行业信息化为重点,指导企业信息化,推进“两化融合”试点工作,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次大幅度提生“两化融合”程度。在产品设计、设备改造、技术更新、组织管理及市场营销等环节,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推动电子技术应用广泛的现代物流、软件服务和创意产业发展,使涵盖在制造业之下的生产配套环节演变为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信息技术在纺织、化工、装备制造、食品等行业的应用,进而推进重点领域和企业的两化融合进程。
[作者简介]刘晓萍(1984— ),女,河南濮阳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