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俊杰:将郑州大都市区打造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提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郑州大都市区横跨黄河南北五市,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6%,集聚了全省近20%的人口和超过30%的经济总量,是黄河流域河南段人口最稠密、经济最活跃、要素最集中的重要区域,肩负着探索集约发展新路子和示范引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聚焦“生态”塑造郑州大都市区高颜值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颜值气质所在,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根本要求。黄河生态廊道具有水沙调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游憩展示等功能,是郑州大都市区的生态屏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引领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就要充分依托黄河两岸沿线自然山水及交通优势,着力打造以郑州黄河中央湿地公园为核心引领,以沿黄湿地公园群和引黄湿地公园群为支撑,以生态廊道、生态屏障和历史文化为一体,以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防洪固堤四条林带为协同的黄河生态廊道体系,全面推进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生物多样性密集区等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环境污染防治与治理,不断强化黄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充分释放黄河的生态价值、生态优势和生态竞争力,全面提升郑州大都市区的颜值气质。
聚焦“集约”提升郑州大都市区承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区域中心城市要集约发展,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如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产生这些突出问题的本质在于黄河流域的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长期掠夺式开发和粗放式利用的结果。郑州大都市区要探索走好集约高质量发展路子,就要摒弃外延扩张的粗放利用模式,在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出效率、集约效益和循环程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把水资源作为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最大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实施水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科学划定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统筹考虑城市发展、人口增长与产业布局,合理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开发边界,强化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土地投资强度和人均用地指标整体控制,把集约节约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全过程,积极推动全社会用水方式、用地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提高郑州大都市区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
聚焦“文化”打造成黄河文化主地标
郑州大都市区分布着郑州、开封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承载并孕育了厚重的黄河文明和蜚声国内外的中原文化。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要把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挖掘好、利用好,将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好、弘扬好。重点构筑包括黄河生态文化走廊,大运河生态文化带,二七革命文化片区、新密古城文化片区、苑陵故城文化片区和许昌魏都文化片区,以及开封宋都历史文化交往平台、郑州商城遗址城市文化客厅、新郑全球华人根亲文化交往平台、嵩山—南太行会议度假交往平台为主体的黄河生态文化体系,更好地汇聚郑州大都市区文化资源要素和当代先进文化元素,促进黄河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将郑州大都市区打造成为“中华源·黄河魂”的主地标。
聚焦“融合”涵养郑州大都市区精气神
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发展大趋势、升级新导向。将郑州大都市区打造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就要把郑州大都市区的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治理、沿水景观、文化传承等与黄河生态、黄河文化联动融合、集约发展。在空间布局上,将郑州大都市区的发展轴线与沿黄生态圈层融合起来,构建生态网络。在经济发展上,将郑州大都市区的集约发展与黄河生态系统生态容量融合起来,提高承载能力。在城市建设上,将城市更新与黄河文化融合起来,重塑城市风貌。在环境治理上,将污染防治与黄河湿地保护融合起来,守护碧水蓝天。在沿水景观上,将内河水系与畅通黄河融合起来,营造活力空间。在文化传承上,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打造文化地标。以多元融合强化集约高效,涵养郑州大都市区精气神。
聚焦“创新”培育郑州大都市区新经济新增长点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郑州大都市区集约高质量发展,培育郑州大都市区新经济新增长点必须要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依托黄河文化、生态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以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为重点,以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为目标,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积极培育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会议展览、休闲度假、健康养老、都市农业等新兴业态。探索谋划开封—郑东新区—黄河—嵩山—云台山沿线低空旅行体验,南太行—巩义—登封—新密—新郑—开封沿线乡村旅游体验,大运河—黄河—卫河—沁河沿线水上运动体验等文旅融合产品创新,着力打造郑州大都市区沿黄生态文化带,建设独具特色的新型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和新经济增长带,为推动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提供示范,积累经验。
聚焦“开放”助推郑州国际化大都市区建设
充分发挥黄河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功能,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以拜祖大典、嵩山论坛、少林武术节、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重大活动为载体,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强化支撑。创新对外传播方式,积极培育“黄河、大运河、宋城、商都、黄帝、嵩山、南太行”七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讲好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故事。扩大对外文化贸易,重点扶持以少林功夫、太极拳、瓷器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在海外发展。推动文化资源开放共享,以黄河文化为切入点积极参与海外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建设,不断扩大郑州大都市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
(作者单位: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
来源:《河南日报》(2019年10月21日 06版 理论版)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