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仓:以恒久之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2023-09-11   来源:顶端新闻   点击量:17427
【字体:

摘要: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党中央确定了黄河治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思路,全流域生态保护取得重要进展,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引人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完成立法。目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生态环境脆弱,三是洪水威胁隐患,四是高质量发展有待持续加速。持续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要扎扎实实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加快推动黄河上中游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全方位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积极传承弘扬创新黄河文化。结论认为:党中央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确保黄河安澜前景可期,新时代黄河治理需要有重大水利工程保障,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加速,传承弘扬创新黄河文化大有可为,加快建立健全新的黄河治理协调推进机制势在必行。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黄河安澜;黄河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和中华文明的摇篮,与我们中华儿女有着深入骨髓触动心灵的血肉联系。高质量的黄河治理牵动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神经。习近平总书记心怀“国之大者”,一直高度重视黄河安澜,已经走遍黄河流域沿线9个省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创造了我国历史上历代国家主要领导关心关注关怀关爱黄河治理的次数最多、时间最长、力度最大的新纪录。我们要系统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相关问题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站位对历史负责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需求,认识黄河,尊重黄河,关心黄河,爱护黄河,保护黄河,以高质量发展筑牢黄河安澜之基,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沿黄各地踔厉奋发,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造了非常优异的业绩。

(一)确定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先后多次到黄河流域调研,走遍沿黄九省区,并在河南郑州、山东济南先后两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还将其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正确政绩观,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关系。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 “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确保黄河安澜”。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划定了红线。沿黄九省区抱着对母亲河的深情厚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导向,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新进展。由于黄河沿线绿色发展水平提高,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不少地方都成为珍稀鸟类的家园。在河南孟津段黄河岸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随处可见。在河南新乡、开封等地黄河滩区,前来越冬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大鸨成群结队。在天鹅之城三门峡,10年来大天鹅数量从几百只增至目前的1.3万只以上。近几年,伴随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明显改善,众多珍稀鸟类也被吸引而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级保护鸟类由2013年的12种增加到目前的25种,鸟类总量达到371种,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4种,大天鹅、灰鹤等二级保护鸟类64种,成为鸟儿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从上游到下游,黄河岸边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二)上、中、下游生态保护取得显著进展

沿黄各地按照共同抓好大保护的要求,在生态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在黄河上游,青海、四川、甘肃以三江源、祁连山、若尔盖湿地为重点,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和“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推进实施了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过去五年来,三江源地区向下游输送水量年均增加近100亿立方米,生态兴、水源足,大生态造出景观。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人们创造性地持续开展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工程。仅陕西省,这样的淤地坝就建成3.4万座,有效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山西省持续打响汾河治理攻坚战,控污、增湿、清淤、绿岸、调水“五策并举”,水生植物在汾河流域先后种植200多万株,有效吸附了水中的污染物,改善水环境的效应明显。在黄河下游,以确保黄河安澜为重点,全面推进防洪工程建设和沿黄生态廊道建设,保障黄河汛期运行安全。2021年4月,山东与河南两省政府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开始探索我国跨省生态补偿的方法。

(三)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各地积极努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顺利迈出新步伐。在青海,清洁能源建设跑出加速度,源源不断的绿电通过超高压线路远送中下游的河南等相关省份,联手成就未来的绿色发展。在宁夏,形成了完整的风光电储全产业链,单晶硅棒产能约占全球五分之一,成为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的骨干产业。在陕西、河南、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较大幅度增加,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中,高度重视创新驱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全社会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态势持续向好。2021年,河南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4.0%;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0.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2.0%,增速均远远高于全省GDP增长6.3%的水平。山东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陕西省同比增长17.1%,也大大高于本省GDP分别增长8.3%与6.5%的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凸显。为了全面提升黄河治理的科学水平,河南省利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及下属科研机构驻郑的优势,专门在郑州组建了省级实验室——黄河实验室,成为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抓手,对全面提高黄河治理与管控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大作连篇

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的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从事相关生产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更涵盖道德规范和社会生活习俗,也包括沿黄古都文化、黄河山水文化和黄河治理文化等,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彰显着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坚实底气。无论是上游青甘地区的河湟文化,宁夏、内蒙古地区的河套文化,还是中下游地区的中原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既各具特色,又血肉相连,共同构建了黄河文明的主干,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各地大胆探索,积极作为,挖掘创作出很多黄河文化精品力作,特别是河南《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作品火热出圈,赢得大批年轻人对黄河文化的极大兴趣,为坚定文化自信增添了内在动力。2022年初,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优化文化旅游布局。山东文旅厅组织编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山东省黄河文化旅游带总体规划》《山东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等系列规划,谋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战略布局,盛世兴文的浪潮震撼人心。

(五)《黄河保护法》较快完成立法

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安澜,推动沿黄河各地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2022年10月30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制定出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规范的法律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国家相关部门和沿黄9省区将统一按照黄河保护法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为提升黄河治理水平、确保黄河安澜将起到历史性促进作用。

二、科学认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问题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与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等原因,加上黄河中游经过黄土高原,因为水土流失形成大量泥沙,致使黄河下游是全球含沙量最高河流的特殊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黄河流域突出的矛盾是水资源严重短缺

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尤其是黄河上中游主要是降水量比较少的区域,而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使黄河从源头上水资源短缺比较严重。在大气环流的影响下,上游、中游年降水量较少,而干旱、半干旱地区占比较高,这些地区地面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年平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量的16.3%,产水系数非常低。黄河天然年径流量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比重仅有2.1%,是长江的1/17,珠江的1/8。所以,黄河是全球著名的水资源量特别不足的河流。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背景下,黄河流域常住人口却占全国的12%,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5%,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4%,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致使黄河流域长期以来水资源供求关系特别紧张,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正是因为长期面临水资源不足的客观条件,黄河沿岸人民早就创造出节水效果显著的有机旱作农业模式,确实基本上与大自然的赋予保持了能够勉强运行的状态。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南部山地丘陵为主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600毫米以上,年径流深一般高于100~200毫米,属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植被也普遍比较好。流域北部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低于300毫米,年径流深小于10毫米,是黄河流域也是全国水资源最贫乏地区之一,水资源严重不足直接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流域中部面积非常大的黄土高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约400~500毫米,年径流深25~50毫米,因为地表黄土本身含沙量高导致遇到雨水之后,特别是夏秋季降雨量集中阶段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种地域性地理环境特征,导致其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对黄河正常运行,尤其是黄河下游河床淤积影响非常特别大。从历史水文数据分析,黄河流域年径流在一年的时间分配上,还有连续枯水时段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由于长时段连续枯水,给黄河沿线水资源开发利用直接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也直接影响沿黄省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影响农业的稳定发展。各地只有因水制宜,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制约,想方设法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才能够持续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二)黄河流域最大的软肋是生态脆弱

前已述及,黄河流域因受典型的大陆季风气候影响,河川径流的季节性变幅特别大。夏秋季节,时常出现局部性暴雨导致的河水暴涨,并在历史上频繁造成泛滥成灾。在冬春季节,河流来水量很小,造成沿岸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一翻一正,成为生态保护脆弱的直接原因。正常情况下,每年汛期在7~10月。这个阶段,黄河干流及较大支流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防汛压力比较大。在3~6月份,多年平均径流量仅占全年约10~20%,沿岸水资源供给不足。因为黄河流域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际波动大,造成水资源供给量年际变化也很悬殊。在郑州花园口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580亿立方米。然而,年径流量最大时曾经高达938.66亿立方米(1964年7月~1965年6月),年径流量最小记录为273.52亿立方米(1928年7月~1929年6月)。最大年与最小年相比,年径流量波动比值高达3.4,为中下游地区黄河治理造成非常大的难度。根据相关水文记录数据,黄河主要支流年径流在年际之间变幅更大,最大年与最小年径流量波动比值在5~12之间。在气候比较干旱地区的中小支流,这个比值高者可达20以上。加上黄河流域年径流经常出现长时段连续枯水,给水资源利用带来很大的变数。正是这种水资源不足,而且年度之间与每年的季节之间分配不均衡,导致无论是上游的三江源,还是中游的黄土高原,下游的黄淮海平原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部分地方人居环境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三)洪水隐患仍然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威胁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时明确强调,“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长期研究黄河的张金良也认为,洪水风险依然是黄河流域的最大威胁。特别是当前小浪底至花园口尚有1.8万平方千米无工程控制区,夏秋季一旦遇到暴雨洪水对下游河堤防护的威胁确实很大。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不断出现,像2021年河南郑州等地在7·20前后出现的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如果洪水集中到黄河中下游河道,对郑州及以下的黄河大堤防洪压力可能是非常大的。其实,2022年,无论是我们全国的气候异常,像重庆北碚8月18日创造45℃高温新纪录;还是全球的气候异常情况,像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市中心9月6日气温创造了高达了47℃的新记录。种种迹象表明全球极端天气都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加上全球处在温湿气候历史阶段,连西北干旱地区都出现了较多的降水,局部地区出现了较大降雨、甚至爆发洪水灾害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加。因此,强化对包括气候异常在内的重大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提高常态化防范标准,做足遇到重大洪水威胁时的各种准备,持续加强黄河大堤安全工程建设与高质量精准化管护,是我们“十四五”时期确保黄河安澜非常紧迫的任务。

(四)沿黄各省区高质量发展有待持续加速

由于黄河流域资源开发类产业与传统农业在当地发展中占比较大,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干旱、半干旱地区、贫困地区等较多,大部分地区又处在内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红利相对不足,导致整个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在全国相对滞后。上游的青海、甘肃等,虽然近几年在生态保护方面成效显著,但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新问题,需要针对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探索符合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宁夏、内蒙古等河套地区,自然条件本身属于干旱少雨地区,加上进一步发展遇到的水资源供不应求的客观实际,如何探索新的高效节水型产业发展模式,需要持续探索的技术问题与管理举措仍然非常多。陕西、山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与我国南方相比,在全国都属于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现象比较突出。山东虽然属于沿海地区,但是传统产业仍然占比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全面加快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尤其是在国家高端战略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可能要更多考虑沿黄省区的迫切需要,以新时代科教兴国之力助推其加快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步伐,既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又适应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需要,从区域格局上促进协同发展与共同富裕。

三、持续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我们初步研究认为,未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重点在以五个方面:

(一)扎扎实实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

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洪水威胁依然较大等重大治理难题,上、中、下游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水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各有侧重,强化地区发展优势,按照党中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思想,以更加充足的生态建设投入,一步一个脚印改善各地的生态环境,实施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全面综合治理,让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对于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条件非常特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持续保护三江源和“中华水塔”、保护与恢复河源地区原有生物多样性、独特性等生态环境任务依然艰巨,需要以更加稳定的国家投入保障三江源等上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黄河中游而言,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水土流失一直是最大的特色与负担,持续加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依然是长久之计,更是治本之策。伴随城镇化推进,乡村地区人口逐步减少,通过更大范围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持续加大力度进行更大范围的植树造林、种草护坡、高质量建设淤地坝等行之有效的系统性措施,减轻水土流失、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是必须始终坚持、不断推进的重大生态保护任务。对于黄河下游来说,以当代科技进步之力,充分利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支撑能力上升的历史机遇,遏制重大特大洪水年份大堤安全乃国之大事。所以,要通过重大水利工程提升存在洪水隐患河段的安全水平,重点补齐防洪与水沙调控薄弱环节,确保夏秋季节安全度汛是行稳致远之路。在河南、山东沿黄河大堤规划建设高标准生态廊道,以利持续提高黄河沿线大堤生态系统的整体抵御风险能力。利用数字技术、智能系统等对黄河大堤进行精准管护,及时采取疏导、救险等得力措施,以利稳定减少夏秋汛期的洪水威胁。在黄河入海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时的要求,要进一步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维护生物多样性,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二)加快推动黄河上中游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在黄河流域相关规划支撑下,通过沿黄河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大幅度改善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水平,大胆探索水资源紧缺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其中,对于黄河上游影响最大的水利工程就是尽快开工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自1952年南水北调工程伟大构想提出并首次组织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勘查以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勘察设计等工作已持续了整整70年。经历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现在对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已经基本上形成比较广泛的共识。通过东线工程、中线工程的建设与成功运行,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水源调配互济供水的综合效益,初步解决了我国华北部分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难题,对于水资源调出地区生态环境影响有限,而对于水资源补充地区生态环正向境影响非常大。按照现在已经论证的方案,通过西线工程从雅砻江、大渡河等调水80亿立方米进入黄河源头河道是解决黄河流域缺水的根本举措,同时也可为西部地区有效补充生产生活需要的水资源,甚至扩充一部分可耕地,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国家东西部、南北方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支撑。对于黄河中游来说,近期最为紧迫水利工程是尽快开工建设郑州桃花峪大型水利枢纽,以利从根本上遏制夏秋季节洪水高发时期从黄河以南的伊洛河与黄河以北的沁河形成的洪水对下游河堤造成威胁的难题,还能够通过水力发电为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全方位贯彻落实“四水四定”原则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会议上重要讲话要求,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特别紧缺的实情,我们沿黄各省区在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各项工作中要坚决贯彻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严格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打造因水制宜的创新发展模式,坚定不移走好水资源高效利用、水安全有效保障、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无论是城镇产业与生活用水,还是农业灌溉用水,都要通过研发和推广应用新节水技术,精打细算用好稀缺宝贵的水资源。其中,已经初步推广应用的云雾培农业节水技术,已经超越以色列的农业滴灌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约用水,而且还能够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有专家认为是新一代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在干旱少雨地区推广应用潜力巨大,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另外,在管理层面,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现代智能信息技术,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深化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水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方法,同步用好财税杠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作用,倒逼提升全社会的节约用水效果,加快速度探索建设节水型产业体系与精准节水型社会。

(四)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黄河流域一直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地位,上游的青海、甘肃等生态地位突出;中下游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人口集中度比较高,产业基础较好,高质量发展任务繁重。结合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对沿黄河的省区,尤其是黄河沿线的大中城市,要伴随新时代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高质量促进科教兴国战略在当地落实落地,建议有计划在沿黄河省区的省会城市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大国重器研发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双一流”重点学科、“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工程等,既继续保持并提升黄河沿线相关城市传统工业基础雄厚、人才比较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一定实力的优势,也为沿黄河各地现代化建设注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集聚和培育更多科教领域的高端资源,以提升硬核实力的积极方法,全面提高黄河上中下游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与整体经济实力,为扭转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近些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不利局面、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五)积极传承弘扬创新黄河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我们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指明了方向,讲清楚了主要做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部署了更加明确的重大项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明确要求和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要全面传承弘扬创新黄河文化。首先,要大力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尤其是黄河文化中从对父母“善事父母”“既养且敬”的孝文化,到“离父事君”、忠诚于国家的“家国情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发挥了轴心与灵魂作用。以新时代的视域,弘扬黄河文化,特别是培养新一代青年人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国家的情怀,对于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要加快规划建设黄河文化国家公园。按照国家发改委组织研讨情况,黄河文化国家公园沿黄河展开,布局在沿黄河两岸的9个省区,要立足于构建黄河文化价值体系、黄河文化地标体系、黄河治理文化、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标志性内容,展示黄河文化的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意义,突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新时代印记。第三,建设黄河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水利部黄委会自上而下的全流域管控优势和黄委会系统、沿黄河各省区大批专家长期关心黄河、研究黄河、学术积淀丰厚的优势,建议建立黄河文化国际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大河文明国际论坛”,由国家水利部与沿黄河9个省区政府联合承办,每年在沿黄河各省区轮流举行国际性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既打通国内沿黄河九省区的深度交流渠道,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创造新的时代经典,又在国际上通过每年持续不断举办高规格学术研讨会,学习交流全球大江大河科学治理的经验与做法,与国际同类论坛形成协同创新机制,集国内外大河变迁规律研究的集体智慧打造具有国际意义的“黄河学”,设立国家级的黄河研究基金,系统资助出版《黄河学研究文库》,以盛世创经典的雄心壮志向全球和全国人民讲好“黄河故事”,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研判,我们认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一)党中央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

无论是到沿黄河省区调研的次数,还是对黄河治理的深度思考与战略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均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治理理念与实际操作方法,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大胆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开辟了非常广阔的前景。我们要十分珍惜这样的历史机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加快黄河治理步伐,创造无愧于历史的黄河治理新篇章,确实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二)确保黄河安澜前景可期

实践已经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黄河治理的新思想与新方法科学可行,适合黄河治理的实际需要,沿着这种思路以恒久之力推进黄河治理恰逢其时,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前景可期。

(三)新时代黄河治理需要有重大水利工程保障

按照“四水四定”原则,坚定不移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同时,借鉴南水北调东线与中线建设集运行经验,以更加前瞻的战略思维,加快推动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了确保下游黄河大堤安全,加快启动建设郑州桃花峪水利枢纽有利于从根本上破解夏秋季洪水高发时期从伊洛河与沁河形成的洪水对下游河堤造成威胁的难题。

(四)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加速

针对近几年受到关注的我们南北方发展差距拉大的现实需要,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有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的机遇,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新部署,对沿黄河的省区,尤其是黄河沿线的大中城市,要伴随新时代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高质量促进科教兴国战略在当地落实落地,建议有计划在沿黄河省区的省会城市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大国重器研发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双一流”重点学科、“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工程等,既继续保持并提升黄河沿线相关城市传统工业基础雄厚、人才比较集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一定实力的优势,也为沿黄河各地现代化建设注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集聚和培育更多科教领域的高端资源,以提升硬核实力的积极方法,全面提高黄河上中下游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与整体经济实力,为扭转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近些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不利局面、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五)积极传承弘扬创新黄河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我们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指明了方向,讲清楚了主要做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部署了更加明确的重大项目。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明确要求和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要全面传承弘扬创新黄河文化。首先,要大力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尤其是黄河文化中从对父母“善事父母”“既养且敬”的孝文化,到“离父事君”、忠诚于国家的“家国情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发挥了轴心与灵魂作用。以新时代的视域,弘扬黄河文化,特别是培养新一代青年人忠诚于事业、忠诚于国家的情怀,对于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次,要加快规划建设黄河文化国家公园。按照国家发改委组织研讨情况,黄河文化国家公园沿黄河展开,布局在沿黄河两岸的9个省区,要立足于构建黄河文化价值体系、黄河文化地标体系、黄河治理文化、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标志性内容,展示黄河文化的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意义,突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新时代印记。第三,建设黄河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水利部黄委会自上而下的全流域管控优势和黄委会系统、沿黄河各省区大批专家长期关心黄河、研究黄河、学术积淀丰厚的优势,建议建立黄河文化国际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大河文明国际论坛”,由国家水利部与沿黄河9个省区政府联合承办,每年在沿黄河各省区轮流举行国际性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既打通国内沿黄河九省区的深度交流渠道,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交流过程中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创造新的时代经典,又在国际上通过每年持续不断举办高规格学术研讨会,学习交流全球大江大河科学治理的经验与做法,与国际同类论坛形成协同创新机制,集国内外大河变迁规律研究的集体智慧打造具有国际意义的“黄河学”,设立国家级的黄河研究基金,系统资助出版《黄河学研究文库》,以盛世创经典的雄心壮志向全球和全国人民讲好“黄河故事”,全面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六)加快建立健全新的黄河治理协调推进机制势在必行

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沿黄河九省区党委与政府,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定期交流与重大项目协同推进机制,以利从总体上提升黄河治理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略)

该文刊发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21辑,38-48页。

张占仓|河南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

来源:《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