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河南生态省建设应创新发展理念

2010-09-22   来源:《中州学刊》2010年第5期   作者:作者:张锐,樊万
【字体:
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创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省”,不仅是应对危机、调整结构、保持增长的现实需要,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理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一、河南生态省建设对实现中原崛起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生态省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营建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下来,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将其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推进生态省建设,实现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将有利于加快河南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好地为生产力的发展增添后劲;推进生态省建设,保证在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中原崛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将有利于促进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推进生态省建设,树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念,将有利于建设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产品,实现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永续利用,从而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所以,这是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二)建设生态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应当是经济社会环境整体上的全面发展,空间上的协调发展,时间上的持续发展。河南省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到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实现两大跨越,加快中原崛起。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今后的若干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剧增,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建设,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改变河南省资源保证程度低、环境容量小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质量,从而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三)建设生态省是增强河南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贸易正越来越多地面临主要来自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高度关注生态安全,把它作为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之一。要保持河南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态势,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投资落户,就必须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努力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谋求有力的环境支撑。同时,河南省要实现与沿海省区和中部其他省份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必须强化生态经济同步发展,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集约利用有限资源,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支撑体系,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全面参与推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进程。

    (四)建设生态省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进生态省建设,打造生态河南,正是遵循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学方法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并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可以永续利用的资源与环境,真正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以建生态河南、造秀美山川的丰硕成果,全面推进河南的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建设。

    二、河南具备建设生态省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河南区位优势明显,气候条件优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省具有有利的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目前已有23个县(市)编制建设规划,正式启动生态县(市)创建工作。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河南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建设生态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自然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河南具有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和区位优势,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西部山区,东部平原,地势自西向东由中山、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呈阶梯状下降。北有太行山、南有桐柏山、大别山、西有伏牛山。中部、东部和北部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形成黄淮海平原。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植物种类约占全国总数的14%。全省林木覆盖率为22.64%,共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97处;已划定自然保护区35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21个,地市级1个,县级2个;全省省级以上环境优美小城镇达到83个,其中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4个,593个行政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村,其中7个为国家级生态文明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19 367亿元,居全国第五位和中西部首位,比上年增长10.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 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 705亿元,同比增长3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 746亿元,同比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 377亿元,同比增长10.7%;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 078亿斤,连续6年增产,连续4年保持在1 000亿斤以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文化、体育、卫生、环境、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河南已具备建设生态省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基础。

    (三)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基础较好

    “十一五”以来,在经济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同时,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通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狠抓环保重点工程建设、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等综合措施,确保了减排目标的实现。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99.5%,已建成的130多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部通过环保验收,形成每年34万T的COD减排能力;河南省主要污染物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降幅位居全国第2和第6位,并且是全国唯一一个两项指标下降均超过5%的省份;污染减排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各地大力开展城市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218家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治理任务,有效改善了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对饮用水源安全进行了专项整治,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工作。全省启动生态林业省建设规划,实施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城市林业和生态村镇绿化等林业生态工程,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2.06亿株。环境保护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

    (四)发展生态经济成效显著

    全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已从规划迈向实施,发展态势良好。目前已建成郑州、濮阳等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9个,全省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0多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 000多个,各类蔬菜、肉类、茶叶、鲜果、粮油等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长足发展。生态工业特别是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还重点发展了一批产学研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河南省已确定了38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包括2个城市、8个园区、26家企业和2个领域,涵盖资源型城市、工农业园区以及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制药、造纸、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污水净化和社区两个领域。已有19个县(市、区)建立了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其中6个被国家有关部委批准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立足于河南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河南省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已成为旅游大省。

    (五)领导重视和公众参与的“两个积极性”有效发挥

    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推动两大跨越、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内容,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设立了环境保护专门委员会,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检查指导。各地党委、政府都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有关指标列入目标管理,作为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尤为可喜的是,全省上下已逐渐形成了“把加强环境保护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在环境不断改善、结构不断优化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共识。

    三、深刻认识和丰富生态省建设的内涵

    (一)生态省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省建设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省建设,在生态省建设中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可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可以优化投资环境,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可以促进环保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预防和化解环境问题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可以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可以维护国家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生态省建设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出发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河南省发展战略内涵的核心与支点。目前处于后危机时期、“十二五”规划准备期和河南加速发展的时期,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南建设生态省,必须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出发点,在新形势下对以往的发展思路和战略进行系统梳理,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和自身优势,更新观念,明确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路,从自身的资源能源条件、区域特点、产业状况出发,发掘比较优势,明确发展定位,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长远,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通过完善的利益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河南经济发展走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避免河南经济结构陷入调整——再调整的怪圈。

    (三)生态省建设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

    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循环经济又是一项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生产、流动、消费各个环节以及地区、产业、企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过程实现减量化、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在中观层面上,要求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在宏观层面上,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进行调整,协调好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这正是生态省建设必须大力倡导的新的发展模式。

    (四)生态省建设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重心

    生态省建设要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围绕创建工作,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下决心不欠新账,并努力还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旧账;要不断完善生态环保法律、法规、制度、标准,强化环境监管;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实现辖区内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生态系统稳定、和谐。

    要大力推进生态人居建设,努力建设优美舒适、协调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在城市社区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努力做到现代理念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人居建设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人居环境优美和谐、功能齐全、生活方便舒适。

    (五)生态省建设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对于河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说,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社会和谐是目标,区域、城乡、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是手段。建设生态省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将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区域开发和后代发展留下更多的资源和空间,防止“环境贫困”,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推进社会公平,缩小生活质量差距。

    四、推进河南生态省建设重在实干,贵在创新

    目前,全国已经有十多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建设工作,河南应奋起直追,求实求效,在学习和借鉴外省创建经验的同时,搞好河南省生态省的创新发展。

    (一)加强科学谋划,认真研究和编制好建设规划

    基于生态省创建工作的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生态省建设必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范管理。根据河南省现有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结合气候、地理、资源优势,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搞好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研究和编制,明确战略目标,确定工作思路,提出建设任务。创建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河南省近期和中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广泛吸收省直有关工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生态省建设的意见,抓住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中的重点行业、产业,重点区域、流域及重大环境问题,把分散在部门、条块间的财力、物力、人力资源整合起来,组织好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协同攻关。

    (二)优化发展方式,着力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决定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期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加以落实。通过对经济发展实施降低能耗和污染物减排的“硬约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缓解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随着资源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发挥河南省鹤壁市、三门峡义马市、南阳天冠企业集团公司等国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的作用,带动全省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推进循环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强力推进濮阳华龙区、焦作孟州市、安阳林州市、平顶山宝丰县等国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实行环境标识、环境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大力推行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和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回收。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把握工作重点,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创建生态省的重要内容

    生态省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按照生态省建设的三个80%的要求(即生态省要求其所辖80%的市要达到生态市标准,生态市要求80%的县达到生态县标准,生态县要求80%的乡镇达到环境优美乡镇),要扎扎实实抓好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建设,这是做好生态省建设的细胞工程和基础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在继续抓好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的同时,切实加强农村污染防治工作。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防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产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推进农村改水、改厕,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以创建林业生态县为载体,在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的基础上,启动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防沙治沙、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城市林业生态建设、村镇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森林抚育及改造等8个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按照“两区”、“两点”、“一网络”进行布局,以构筑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

    (四)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重点项目和工程进度

    制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完善环保投入机制,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区域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实施河南省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的基础上,抓紧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补偿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并将森林生态补偿、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纳入工作议程。鼓励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环保领域,提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作为生态省建设工程的重中之重,逐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加强科技信息、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把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保障列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研究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要把规划中确定的重点项目和工程进行分解,按照部门、地区、年度、任务指标、责任人抓好落实。做到年初有任务,年内有督促,年终有检查、监督和评比,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五)加强制度保证,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

    要不断完善生态省建设的推进机制,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等方面不断探索机制的完善和制度的创新,为生态省建设提供制度保证。要研究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离任生态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和重大决策监督机制,避免因决策失误而导致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六)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生态省建设的意义和成效,强化科学发展观、生态伦理道德观、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运行的公序良俗,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进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树立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严肃查处生态环保违法案件,鼓励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生态省建设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生态省建设培训和研究,提高干部群众开展创建工作的自觉性。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推动经济持续、持久的复苏与发展。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化丰富生态省建设的内涵,培育和弘扬环境文化,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中,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生态文明的、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樊万选,朱桂香.生态经济与可持续性[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王如松.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3]李克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复苏[Z].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ldhd/2010-05/09/content_1602033.htm.

    [4]吴晓青.生态省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晓立

    作者简介:张锐,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樊万选,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推进河南生态省建设应创新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