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为何相对萎缩?

2010-06-17   作者:作者:周全德
【字体:
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农村的基础教育资源不断流失、高中教育供需矛盾突出、职业教育生源缺乏、办学机制守旧且呆板,以至于使农村教育开始呈现相对萎缩的态势。所谓相对萎缩,即是指相对于以往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劲势头及现在城市教育的突飞猛进而言的萎缩。其主要表现为教育生源逐渐流失、在校学生不断减少,人才资源难以回流、优秀教师大量流失,九年制义务教育美中不足、初中生辍学现象令人堪忧,普通高中门槛太高、农民子女望而却步,职业学校门可罗雀、教师下村招生无人问津,等等。
    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起以往具有较大程度提高的情况下,其教育资源为何反而严重流失?我们认为,教育资源不公平及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力是其主要原因。教育资源不公平主要是指社会对农村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且投入结构不合理,以致使教育资源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城市中心化倾向或区域差别性。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力则是指教育的发展受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而逐渐趋向产业化,以至在某种程度上使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合理,区域、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
    在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之际,为何农村初中阶段的辍学率不降反升?究其原因,那些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分为三类:一是分布在交通不便和贫困落后的农村边远地方的学生,考虑到自己无望升学,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骤减;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隔代教育、单亲教育、寄养教育的原因,造成他们中有不少人从弃学厌学、逃学到过早辍学;三是从城镇回流乡村的农民工子女,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不能适应城市生活环境而重返家乡后,出于各种原因没有继续接受义务教育。
    为何在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的情况下,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地发展?首先,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迟缓主要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结果。或许,国家这样做的本意是为了遏制单一的应试教育,放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但此种策略在农村并没有比在城市更见成效。其次,初中升高中的高入学率是和学生家长的高额付费成正比例的。现阶段高中教育比较昂贵,农民供应一个高中生平均要花费15000-20000元。一般来说,人们让孩子上高中的目的还是为了他们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然后再找个好工作。然而,在当前大学毕业即失业的颇为紧迫的就业情况下,精于教育的经济成本核算的农民对于教育投入的热情顿减。所以,他们当其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之后不再让其子女继续求学。再次, 市场经济的主导导致教育分层功能的式微。教育分层理论认为,教育具有社会分层的功能,即人们通过接受学校教育,获取文化资本,促进社会成员地位流动和阶层分化,彻底改变先赋性地位,获取自致性地位,实现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在划分层级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学校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筛选装置,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竞争、上下自由流动的阶梯,使人们能接受自己被安排的位置,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因此学校教育又被称为社会的 “减压阀”。布劳和邓肯对美国的职业结构和流动经典研究证明,个人受教育程度对职业地位的影响最大,其路径系数是0.394;国内社会学者李强等人的研究证明对本人职业影响的最大因素是个人受教育年限,其路径系数达0.551 。然而, 在教育产业化的强劲冲击下,教育的公平性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分层的调适功能正在收费教育的严峻挑战下不断式微。其结果是阻止了大多数农村孩子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例如,尽管高考升学率逐年升高,农村学生的比例却呈现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 。显而易见,农村学生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中明显地缺乏竞争能力,教育对社会分层的调适功能从高中教育阶段就已经被弱化,到了高等教育阶段更是微不足道,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村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现象,即很多农民家长和学生默认自己在教育竞争中的失败,初中毕业就不再继续读书去企求所谓的向上流动。
    为何农村职业教育至今仍未走出发展困境?造成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首先,应试教育对农民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并不认为职业教育可以提高农家子女的社会地位及能为家庭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在一些农民的心目中, 职业教育就是劣质教育的代名词,凡是上职高的学生都是教育竞争的失败者,所以,他们宁肯让子女回家种地、外出打工也不让其上职高。其次,目前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尚缺乏双向沟通,学生一旦选择了职业学校,以后较难有机会接受高一级的普通教育,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向上流动几率的减少。再次,一部分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及就业率的不高也使不少农村学生及家长对职业教育心存忧虑,望而生畏。
    总之,农村教育资源日渐枯竭、高中教育成为精英加收费教育、职业教育较少有人问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但难以就业等消极因素使农民让其子女继续接受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以致酿成农村教育相对萎缩的不良现状。对此,我们也可用北美著名学者维克托•弗鲁姆的激励和期望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该理论认为激励水平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M=∑V*E。M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表示目标价值,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这个公式说明:只有当V、E都高时,M才高。对于农民来讲,子女受教育的目标是跳出农门,实现阶层向上的社会流动,即目标价值V高,而当前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很小,即期望值E低,所以动机M较低,激励水平很低。如此看来,大量初中毕业生的直接流入社会,乃是农民基于自身生活经验的理性选择。(该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1日第5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农村教育为何相对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