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 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会长陈云林在第八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2009-11-10
来源: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字体:大 中 小】
尊敬的白立忱副主席,徐光春书记,王全书主席,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在这秋高气爽、硕果飘香的美好季节里,大家从四面八方,汇聚中原,参加第八次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体验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交流研究心得,加深彼此友谊,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议得到了立忱副主席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立忱副主席还要发表重要讲话。尤其要感谢光春书记,在百忙之中出席会议,这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加强河洛文化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在此,我代表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向来自两岸四地以及海外的学者和嘉宾,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河洛文化研究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03年以来,在全国政协罗豪才副主席等领导同志的倡导、关心支持下,召开了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并报经民政部批准于2006年正式成立了学术团体“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3年来,在首任会长郭东坡先生的领导下,河洛文化研究由地域文化研究上升到传统主流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久前,承蒙理事会的推举,我有幸当选为第二任会长,深感责任重大。我愿与海内外的各位专家学者一起,持续推动河洛文化的研究、弘扬与普及。在此,我十分高兴能与各位专家学者交流河洛文化研究的情况,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看法。
一、河洛文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在过去的20年里,河洛文化研究大致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即1989年至2003年,主要以地方主导,奠定了学术基础,并引起了较高层面的关注。第二阶段,即2003年至今,在罗豪才副主席的大力推动和郭东坡会长的领导下,实现了地方与高层面的互动,省内与海外的互动,学术研究与弘扬宣传的互动,使河洛文化研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洛文化的研讨活动逐步推广
1989年至今已举办了近10次有关河洛文化的大型研讨活动。1989年9月,洛阳市历史学会、洛阳市海外联谊会联合召开了第一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首次专题研讨河洛文化,拉开了河洛文化研讨的序幕。1990年10月和 1991年8月又举办了两次研讨会,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三次研讨活动,使河洛文化研究在学术界扎了根。之后,河南省相继在巩义、郑州举办了河洛文化大型研讨会。中华炎黄会、全国台联等全国性组织参与了这两次活动。
2004年以来,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与河南省政协的通力合作,在河南连续举办了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这几次会议规模日趋扩大,代表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台湾同胞的参会人数大量增加。大家围绕“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河洛文化与殷商文明”、“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客家文化”、“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等专题,充分研讨,使河洛文化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研究视角越来越宏观,内容越来越深入。
2、河洛文化的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贾庆林主席对河洛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作出过专门批示。在研究会成立过程中,张思卿、陈奎元、罗豪才、张克辉等全国政协领导同志给予积极推动。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协为研究会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大力支持。张思卿、陈奎元、罗豪才、张克辉同志与徐光春、王全书同志还担任研究会顾问。
河南省社科院与洛阳市在研究机构设置与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2年,河南省社科院与巩义市联合成立了“省社科院河洛文化研究所”。1995年3月,洛阳工学院(今河南科技大学)成立了河洛文化研究所,同年11月,洛阳市委统战部发起成立了“河洛文化研究院”。新世纪以来,洛阳师院成立了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尤其是经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在河南省社科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河洛文化研究,在河南已形成了合力。
经过20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以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为龙头,以高校,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学术界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研究队伍。
3、河洛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
自2004年以来,河洛文化研究层次由早期的分散研究提升为集中研讨,并及时推出研究成果。2004年春,“河洛文化研究—河洛文化的内涵传承与影响”正式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三年时间里完成并出版了6部专著,3本论文集。2009年春,“河洛文化与闽台关系研究”也被正式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在今年启动实施,计划出版8部相关研究专著。
到目前为止,河洛文化研究已出版的专著,如《河洛文化概论》、《河图洛书探秘》等有24本;出版的文集如《河洛文化论丛》、《根在河洛》等,也达15本之多。尤其是发表于各类文集和学术期刊上的上千篇论文,代表了河洛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4、河洛文化的宣传弘扬效果明显
早在1994年,著名学术普及刊物《文史知识》就推出“河洛文化专题”,发表著名学者李学勤、张岱年等多位专家的文章。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也分别开辟“河洛文化研究”专栏,宣传和弘扬河洛文化。
今年年初,全国政协机关组团到台湾进行了河洛文化参访活动。2008年11月,河南省政协王全书主席亲率“中原文化宝岛行”入岛进行文化交流,在台湾举行《2008海峡两岸河洛文化论坛》,两岸互动,反响强烈。今年7月,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邓永俭,又率中国河洛文化参访团赴台交流,在岛内举行了三场河洛文化座谈会,加深了彼此对河洛文化研究的认同,可以说河洛文化研究已成为连结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二、河洛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共识和收获
20年来,经过学者们的深入研究与研讨,对河洛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化,在一些基础性研究和关键问题上,取得了如下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是,河洛文化不仅仅是地域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与主干。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为主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经,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幅射性。
二是,河洛文化是连结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大家知道,台湾有两个较大的族群,一个是明清时期从福建渡海而来的以闽南人为主体的大陆移民。这一族群号称是“河洛郎”,讲的话为“河洛话”,台湾地区流行的歌仔戏,也称为“河洛歌仔戏”。二是客家人,台湾客家人与大陆客家人一样,称其“根在河洛”。以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表现在河洛地区是大陆先民南迁的起始地,或者说在以大中原为代表的南迁的移民中,以河洛士民最具代表性。当时的河洛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代表最先进的文化,河洛文化随着河洛移民而南迁。在河洛文化圈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光州固始”,唐代的两次大移民,是中原士民直接迁居到福建地区。因此,福建的家谱涉及固始移民者达百十个姓氏,明清时南迁到台湾的移民,大部分是这批中原移民的后裔。所以,“河洛”这一中原地域词汇,与闽台有机地联在一起。河洛是台湾本省籍同胞的原乡,河洛文化也就成为维系海峡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从台湾各界踊跃参加河洛文化的研讨便可以看出,他们对河洛文化的感情至深。
三、河洛文化研究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早在邓小平同志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时,就提出“三通”、“四流”的主张,“四流”就包括文化交流。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六点意见”,表示两岸同胞“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河洛文化研究应该致力于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价值,更广泛的融入两岸文化交流,发挥团结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这是进一步推动河洛文化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今后,应花大力气推动河洛文化研究从河南走向闽南、走向台湾,走向海外;河洛文化研究应更加侧重面向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要妥善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深入和普及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文化推广的关系,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生机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下面我提出一些具体想法。
1、河洛文化的理论研究要不断深入
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论式的研究。可以尝试从更全面,更广阔的角度设计“河洛文化通论”式的研究,形成一套较为系统与完整,能体现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二是专题研究。对河洛文化中包含的都城文化、姓氏文化、思想文化等文化现象展开专题研究,形成一批专题研究成果,使河洛文化研究更为系统。三是组织攻坚。对河洛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通过解决难题,推动河洛文化研究的深化。
2、河洛文化研究队伍要积极整合
一是积极吸引研究哲学、历史、文化、文学、社会、甚至经济、法律方面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河洛文化,扩大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涵。二是通过河洛文化研究会,将那些长期坚持河洛文化研究的有代表性的专家纳入进来,成为研究会的理事,甚至常务理事,为研究的深入奠定基础。本次年会,我们已开始进行这样的工作,以后还会坚持下去,使研究会真正发挥平台与桥梁的作用。三是通过研究合作,稳定与整合队伍。今年接受委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题目是“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可以将与这一题目相关的河南、福建、江西、甚至台湾的学者,整合在一起,大家集中时间与精力,研究些问题。
3、河洛文化研讨形式要灵活多样
目前,河洛文化研究已形成每年一度国际研讨会的形式。今后,形式还可以多样化。一是大会为龙头,延长周期,可以考虑形成两年一次的惯例。二是会议地点要扩展到外省乃至台湾、港澳和海外,以扩大河洛文化的影响。三是形式要多样。大会期间,可以召开一些小型、专题性会议,集中讨论某些问题,推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特别重要的是,河洛文化研究会一定要加强与台湾的学术联系,组团赴台交流,进行联合调研和共同研究,逐步培养出一批跨越海峡的研究队伍,真正使河洛文化成为两岸的精神纽带。据悉,目前台湾有些学者正在积极联络,在岛内筹备成立河洛文化研究的团体,我感到这是一种很好的发展趋势。研究会要主动和他们联系,建立对口交流与合作关系,使河洛文化研究更好的为两岸文化交流和两岸关系发展服务。
4、河洛文化研究成果要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河洛文化是河南省特有的文化财富,如河洛戏,河洛布艺,河洛神祇,都还活生生地保留在民间。除做好学术研究外,更要加大研究成果的普及力度,使之成为既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又有丰富民俗内涵的河南特有的文化产业。除通过研讨会寻求对外合作机会,扩大河南的影响之外,要积极加大投入,与文化、出版、广电、网络、会展等产业对接,多出精品,培植具有河洛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现代化的文化产品,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服务。河南最近准备以客家人为背景,推出大型电视连续剧《客家人》、《陈将军传奇》等电视剧,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总之,河洛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力量。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平战争、定方向、植五谷,发展生产,点燃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创造了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可贵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奔腾不息,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当前,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文化传统越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追溯民族之根、探索文化之源必将在两岸同胞心中产生强烈共鸣。希望河洛文化研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多出精品、多出力作,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的软实力,为文化建设的发展及促进与世界各国传统文化交流,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在这秋高气爽、硕果飘香的美好季节里,大家从四面八方,汇聚中原,参加第八次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体验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交流研究心得,加深彼此友谊,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这次会议得到了立忱副主席等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立忱副主席还要发表重要讲话。尤其要感谢光春书记,在百忙之中出席会议,这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加强河洛文化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在此,我代表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向来自两岸四地以及海外的学者和嘉宾,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河洛文化研究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03年以来,在全国政协罗豪才副主席等领导同志的倡导、关心支持下,召开了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并报经民政部批准于2006年正式成立了学术团体“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3年来,在首任会长郭东坡先生的领导下,河洛文化研究由地域文化研究上升到传统主流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不久前,承蒙理事会的推举,我有幸当选为第二任会长,深感责任重大。我愿与海内外的各位专家学者一起,持续推动河洛文化的研究、弘扬与普及。在此,我十分高兴能与各位专家学者交流河洛文化研究的情况,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一些看法。
一、河洛文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在过去的20年里,河洛文化研究大致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即1989年至2003年,主要以地方主导,奠定了学术基础,并引起了较高层面的关注。第二阶段,即2003年至今,在罗豪才副主席的大力推动和郭东坡会长的领导下,实现了地方与高层面的互动,省内与海外的互动,学术研究与弘扬宣传的互动,使河洛文化研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洛文化的研讨活动逐步推广
1989年至今已举办了近10次有关河洛文化的大型研讨活动。1989年9月,洛阳市历史学会、洛阳市海外联谊会联合召开了第一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首次专题研讨河洛文化,拉开了河洛文化研讨的序幕。1990年10月和 1991年8月又举办了两次研讨会,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这三次研讨活动,使河洛文化研究在学术界扎了根。之后,河南省相继在巩义、郑州举办了河洛文化大型研讨会。中华炎黄会、全国台联等全国性组织参与了这两次活动。
2004年以来,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与河南省政协的通力合作,在河南连续举办了五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这几次会议规模日趋扩大,代表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台湾同胞的参会人数大量增加。大家围绕“河洛文化与汉民族”、“河洛文化与殷商文明”、“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客家文化”、“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等专题,充分研讨,使河洛文化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研究视角越来越宏观,内容越来越深入。
2、河洛文化的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贾庆林主席对河洛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作出过专门批示。在研究会成立过程中,张思卿、陈奎元、罗豪才、张克辉等全国政协领导同志给予积极推动。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协为研究会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大力支持。张思卿、陈奎元、罗豪才、张克辉同志与徐光春、王全书同志还担任研究会顾问。
河南省社科院与洛阳市在研究机构设置与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2年,河南省社科院与巩义市联合成立了“省社科院河洛文化研究所”。1995年3月,洛阳工学院(今河南科技大学)成立了河洛文化研究所,同年11月,洛阳市委统战部发起成立了“河洛文化研究院”。新世纪以来,洛阳师院成立了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尤其是经河南省委、省政府批准,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在河南省社科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河洛文化研究,在河南已形成了合力。
经过20年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以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为龙头,以高校,科研单位为依托,以学术界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研究队伍。
3、河洛文化的研究成果丰硕
自2004年以来,河洛文化研究层次由早期的分散研究提升为集中研讨,并及时推出研究成果。2004年春,“河洛文化研究—河洛文化的内涵传承与影响”正式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三年时间里完成并出版了6部专著,3本论文集。2009年春,“河洛文化与闽台关系研究”也被正式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并在今年启动实施,计划出版8部相关研究专著。
到目前为止,河洛文化研究已出版的专著,如《河洛文化概论》、《河图洛书探秘》等有24本;出版的文集如《河洛文化论丛》、《根在河洛》等,也达15本之多。尤其是发表于各类文集和学术期刊上的上千篇论文,代表了河洛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4、河洛文化的宣传弘扬效果明显
早在1994年,著名学术普及刊物《文史知识》就推出“河洛文化专题”,发表著名学者李学勤、张岱年等多位专家的文章。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媒体也分别开辟“河洛文化研究”专栏,宣传和弘扬河洛文化。
今年年初,全国政协机关组团到台湾进行了河洛文化参访活动。2008年11月,河南省政协王全书主席亲率“中原文化宝岛行”入岛进行文化交流,在台湾举行《2008海峡两岸河洛文化论坛》,两岸互动,反响强烈。今年7月,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邓永俭,又率中国河洛文化参访团赴台交流,在岛内举行了三场河洛文化座谈会,加深了彼此对河洛文化研究的认同,可以说河洛文化研究已成为连结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二、河洛文化研究取得了重要共识和收获
20年来,经过学者们的深入研究与研讨,对河洛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化,在一些基础性研究和关键问题上,取得了如下重要的研究成果。
一是,河洛文化不仅仅是地域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与主干。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古代黄河与洛水交汇地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河洛文化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性;以夏、商、周三代为主干,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性;以洛阳古都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性;以“河洛郎”南迁为途经,把这一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内外,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幅射性。
二是,河洛文化是连结海峡两岸的精神纽带。大家知道,台湾有两个较大的族群,一个是明清时期从福建渡海而来的以闽南人为主体的大陆移民。这一族群号称是“河洛郎”,讲的话为“河洛话”,台湾地区流行的歌仔戏,也称为“河洛歌仔戏”。二是客家人,台湾客家人与大陆客家人一样,称其“根在河洛”。以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河洛文化作为根文化,表现在河洛地区是大陆先民南迁的起始地,或者说在以大中原为代表的南迁的移民中,以河洛士民最具代表性。当时的河洛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代表最先进的文化,河洛文化随着河洛移民而南迁。在河洛文化圈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光州固始”,唐代的两次大移民,是中原士民直接迁居到福建地区。因此,福建的家谱涉及固始移民者达百十个姓氏,明清时南迁到台湾的移民,大部分是这批中原移民的后裔。所以,“河洛”这一中原地域词汇,与闽台有机地联在一起。河洛是台湾本省籍同胞的原乡,河洛文化也就成为维系海峡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从台湾各界踊跃参加河洛文化的研讨便可以看出,他们对河洛文化的感情至深。
三、河洛文化研究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瑰丽灿烂,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早在邓小平同志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时,就提出“三通”、“四流”的主张,“四流”就包括文化交流。1995年,江泽民总书记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指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六点意见”,表示两岸同胞“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河洛文化研究应该致力于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神价值,更广泛的融入两岸文化交流,发挥团结两岸同胞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这是进一步推动河洛文化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今后,应花大力气推动河洛文化研究从河南走向闽南、走向台湾,走向海外;河洛文化研究应更加侧重面向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要妥善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深入和普及的关系,学术研究与文化推广的关系,使我们的研究活动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生机和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下面我提出一些具体想法。
1、河洛文化的理论研究要不断深入
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论式的研究。可以尝试从更全面,更广阔的角度设计“河洛文化通论”式的研究,形成一套较为系统与完整,能体现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二是专题研究。对河洛文化中包含的都城文化、姓氏文化、思想文化等文化现象展开专题研究,形成一批专题研究成果,使河洛文化研究更为系统。三是组织攻坚。对河洛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通过解决难题,推动河洛文化研究的深化。
2、河洛文化研究队伍要积极整合
一是积极吸引研究哲学、历史、文化、文学、社会、甚至经济、法律方面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河洛文化,扩大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涵。二是通过河洛文化研究会,将那些长期坚持河洛文化研究的有代表性的专家纳入进来,成为研究会的理事,甚至常务理事,为研究的深入奠定基础。本次年会,我们已开始进行这样的工作,以后还会坚持下去,使研究会真正发挥平台与桥梁的作用。三是通过研究合作,稳定与整合队伍。今年接受委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题目是“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可以将与这一题目相关的河南、福建、江西、甚至台湾的学者,整合在一起,大家集中时间与精力,研究些问题。
3、河洛文化研讨形式要灵活多样
目前,河洛文化研究已形成每年一度国际研讨会的形式。今后,形式还可以多样化。一是大会为龙头,延长周期,可以考虑形成两年一次的惯例。二是会议地点要扩展到外省乃至台湾、港澳和海外,以扩大河洛文化的影响。三是形式要多样。大会期间,可以召开一些小型、专题性会议,集中讨论某些问题,推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特别重要的是,河洛文化研究会一定要加强与台湾的学术联系,组团赴台交流,进行联合调研和共同研究,逐步培养出一批跨越海峡的研究队伍,真正使河洛文化成为两岸的精神纽带。据悉,目前台湾有些学者正在积极联络,在岛内筹备成立河洛文化研究的团体,我感到这是一种很好的发展趋势。研究会要主动和他们联系,建立对口交流与合作关系,使河洛文化研究更好的为两岸文化交流和两岸关系发展服务。
4、河洛文化研究成果要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河洛文化是河南省特有的文化财富,如河洛戏,河洛布艺,河洛神祇,都还活生生地保留在民间。除做好学术研究外,更要加大研究成果的普及力度,使之成为既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又有丰富民俗内涵的河南特有的文化产业。除通过研讨会寻求对外合作机会,扩大河南的影响之外,要积极加大投入,与文化、出版、广电、网络、会展等产业对接,多出精品,培植具有河洛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现代化的文化产品,为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服务。河南最近准备以客家人为背景,推出大型电视连续剧《客家人》、《陈将军传奇》等电视剧,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总之,河洛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力量。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平战争、定方向、植五谷,发展生产,点燃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创造了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中华民族精神。这种可贵的民族精神,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奔腾不息,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当前,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文化传统越发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追溯民族之根、探索文化之源必将在两岸同胞心中产生强烈共鸣。希望河洛文化研究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多出精品、多出力作,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的软实力,为文化建设的发展及促进与世界各国传统文化交流,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积极的贡献。
谢谢大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