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辏八方 播散九州——河洛文化根源论
2010-04-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
作者:李立新
【字体:大 中 小】
河洛文化是指产生于河洛地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而河洛地区指的是洛水流域和黄河中游地区,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著名学者许顺湛是这样给河洛文化定位的:“中华文化的主体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核心是河洛文化。”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
中原在北宋以前极尽繁荣,有四个发展高峰:第一次是新石器时代,中原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首善之区,是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所说的“华夏集团”的形成和活动地域。第二次是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在这里闪现出第一道曙光,中国的国家雏形在这里形成,中华元典文化在这里产生。华夏族形成并构成国家主体,自称其中心区域河洛地区为“中土”、“中国”,而称周围民族为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第三次是东汉和魏晋时期,民族大流动大融合,佛教传入,道教形成,玄学盛行,三教合流,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汉民族、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第四次是北宋时期,中国的各种文化科学在中原得到快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在这一时期最终形成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正是经历了上述四个发展高峰,中华文化在中原不断孕育、生长,并最终达到成熟。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滥觞,由于居于天下之中,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至夏商周三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形成“河洛文化”;循此继进,扩展到中原地区,历经秦、汉、魏、晋、唐,至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原大地,源发于河洛故土。
河洛文化的内涵包括产生于这一地区的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儒学和墨学等中华元典文化,以及此后的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与佛教文化等等。此外,在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河图洛书、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中,已隐藏着中华民族精神起源的密码。河洛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主流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等都渊源于河洛文化。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在中原。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一直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昌明、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谓“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中原地区自有史以来便兵连祸结,战乱不断。加之黄河泛滥频繁,水旱灾害连绵不绝。这些天灾人祸是中原人外迁的主要原因。与中原相比,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由于开发较晚、社会安宁,成为中原人理想的移居地,因此历史上中原人大规模的外迁主要是向东南迁移。享誉海外的“客家人”就是由中原人多次南迁形成的,他们的家谱里都记载着祖根在河洛一带。他们操中原古音,习中原古俗,不忘根本,以“根在河洛”为荣。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
据1930年台湾统计的人口资料,当时总人口为375.16万人,其中注明从福建泉州和漳州迁去的有309万人,占总人口的80%。1953年至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会曾经做了一次有关姓氏的调查,在桃园、云林、台东、高雄等4县尚未调查到的情况下,其结果是:台湾岛上的中华姓氏共有737个。这737姓共有828804户,其中,具有500户以上的姓氏共有100个,是为“台湾百家大姓”。经考证,台湾百家大姓中有76姓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约占台湾总人口的85%以上。前十大姓即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占台湾总人口的51%。十大姓中只有杨姓不源于河南,但杨姓著名的郡望为弘农,即在今河南灵宝。还有一项统计资料表明:在台湾的100个大姓中,有63姓的族谱里均记载着其先祖来自光州固始,即今河南固始县。这63姓共有670512户,占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所以厦门大学黄典成教授曾撰文指出:“台湾同胞的祖根,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三百年前在河南。”
在河南与全球华人根脉关系密切的地方有六处:一是河南桐柏县、泌阳县。“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里是“中国盘古之乡”和“中国盘古圣地”,一年一度召开盘古文化节。二是河南淮阳。这里是“定姓氏、制嫁娶”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建都之所,太昊伏羲陵所在地,这里每年举行“中华姓氏文化节”。三是河南新郑和郑州。新郑是华夏“炎黄子孙”公认的始祖黄帝的故里故都所在地,每年举办一次“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四是河南内黄县,这里有颛顼帝喾陵。颛顼、帝喾位列“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二帝陵因此也成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这里每年举办颛顼帝喾陵祭祖节。五是洛阳和巩义。洛阳王城公园有“根在河洛”碑,巩义市有河洛汇流处。客家人自称“河洛郎”,认定根在河洛,这两处是客家人的故国家园。六是“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固始县。为数众多的闽台及海外华人有一种“固始情节”,因为在他们的家谱中,均明白无误地记载着祖上来自“光州固始”,固始成为今天大部分闽台人寻根谒祖的目的地。从2009年开始,固始县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原根亲文化节”。
文献中被称为“三皇五帝”的共有12位,即:伏羲、女娲、燧人、炎帝、黄帝、祝融、共工、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他们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都出自中原或主要活动于中原。中华姓氏主要产生于夏商周三代,而“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所以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起源地。在依人口多少而排序的300个中华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90%。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中原。(B)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立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
中原在北宋以前极尽繁荣,有四个发展高峰:第一次是新石器时代,中原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核心区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首善之区,是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所说的“华夏集团”的形成和活动地域。第二次是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在这里闪现出第一道曙光,中国的国家雏形在这里形成,中华元典文化在这里产生。华夏族形成并构成国家主体,自称其中心区域河洛地区为“中土”、“中国”,而称周围民族为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第三次是东汉和魏晋时期,民族大流动大融合,佛教传入,道教形成,玄学盛行,三教合流,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汉民族、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正式形成。第四次是北宋时期,中国的各种文化科学在中原得到快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在这一时期最终形成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正是经历了上述四个发展高峰,中华文化在中原不断孕育、生长,并最终达到成熟。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滥觞,由于居于天下之中,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至夏商周三代达到第一个高峰,形成“河洛文化”;循此继进,扩展到中原地区,历经秦、汉、魏、晋、唐,至宋代达到鼎盛时期,形成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原大地,源发于河洛故土。
河洛文化的内涵包括产生于这一地区的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儒学和墨学等中华元典文化,以及此后的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与佛教文化等等。此外,在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河图洛书、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中,已隐藏着中华民族精神起源的密码。河洛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主流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等都渊源于河洛文化。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在中原。
中原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一直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昌明、人口稠密的中心地带,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所谓“逐鹿中原”、“问鼎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中原地区自有史以来便兵连祸结,战乱不断。加之黄河泛滥频繁,水旱灾害连绵不绝。这些天灾人祸是中原人外迁的主要原因。与中原相比,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由于开发较晚、社会安宁,成为中原人理想的移居地,因此历史上中原人大规模的外迁主要是向东南迁移。享誉海外的“客家人”就是由中原人多次南迁形成的,他们的家谱里都记载着祖根在河洛一带。他们操中原古音,习中原古俗,不忘根本,以“根在河洛”为荣。晚清著名诗人黄遵宪有诗云:“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人。过江入八闽,辗转来海滨。……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
据1930年台湾统计的人口资料,当时总人口为375.16万人,其中注明从福建泉州和漳州迁去的有309万人,占总人口的80%。1953年至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会曾经做了一次有关姓氏的调查,在桃园、云林、台东、高雄等4县尚未调查到的情况下,其结果是:台湾岛上的中华姓氏共有737个。这737姓共有828804户,其中,具有500户以上的姓氏共有100个,是为“台湾百家大姓”。经考证,台湾百家大姓中有76姓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约占台湾总人口的85%以上。前十大姓即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占台湾总人口的51%。十大姓中只有杨姓不源于河南,但杨姓著名的郡望为弘农,即在今河南灵宝。还有一项统计资料表明:在台湾的100个大姓中,有63姓的族谱里均记载着其先祖来自光州固始,即今河南固始县。这63姓共有670512户,占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所以厦门大学黄典成教授曾撰文指出:“台湾同胞的祖根,五百年前在福建,一千三百年前在河南。”
在河南与全球华人根脉关系密切的地方有六处:一是河南桐柏县、泌阳县。“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这里是“中国盘古之乡”和“中国盘古圣地”,一年一度召开盘古文化节。二是河南淮阳。这里是“定姓氏、制嫁娶”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建都之所,太昊伏羲陵所在地,这里每年举行“中华姓氏文化节”。三是河南新郑和郑州。新郑是华夏“炎黄子孙”公认的始祖黄帝的故里故都所在地,每年举办一次“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四是河南内黄县,这里有颛顼帝喾陵。颛顼、帝喾位列“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二帝陵因此也成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这里每年举办颛顼帝喾陵祭祖节。五是洛阳和巩义。洛阳王城公园有“根在河洛”碑,巩义市有河洛汇流处。客家人自称“河洛郎”,认定根在河洛,这两处是客家人的故国家园。六是“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固始县。为数众多的闽台及海外华人有一种“固始情节”,因为在他们的家谱中,均明白无误地记载着祖上来自“光州固始”,固始成为今天大部分闽台人寻根谒祖的目的地。从2009年开始,固始县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原根亲文化节”。
文献中被称为“三皇五帝”的共有12位,即:伏羲、女娲、燧人、炎帝、黄帝、祝融、共工、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他们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都出自中原或主要活动于中原。中华姓氏主要产生于夏商周三代,而“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所以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起源地。在依人口多少而排序的300个中华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90%。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中原。(B)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立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