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铜建:大别山干部学院培训心得
2016-07-04 点击量: 2678
来源:行政处 杨铜建
【字体:大 中 小】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5的光辉历程,时代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已从革命党变成为成熟的执政党,中华民族已实现从追求民族独立到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转变.结合两学一做院党委安排了大别山干部学院党员干部培训使我们重温党的历史学习革命前辈坚持真理、坚定信念、坚韧不拔的高贵品格,积极弘扬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凝结的革命精髓和幸福之路,,珍惜当下,干好本职.
我认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大别山精神有以下六点
1、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大别山地区是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较早的地区之一,1922年春,湖北黄冈、安徽寿县就建立了党小组,一批共产党员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随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大别山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树立了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无论是革命顺利发展时期,还是在遭受严重挫折阶段,他们都义无反顾地追随中国共产党,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商南立夏节起义领导人之一詹谷堂不幸被捕后,遭到敌人严刑拷打,四次陪斩,仍坚贞不屈,临刑前咬破手指,用鲜血在牢房墙壁上写下“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六安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前方办事处主任周狷之出身于地主家庭,为追随革命,毅然烧毁地契,变卖房产,组织革命武装,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就义时留下“头颅抛千斛,风雨憾孤舟。宁为革命死,不做阶下囚”的千古绝唱。
2、紧紧依靠群众的理念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坚持28年红旗不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这个农村地区,动员、吸引农民群众参加革命的重要手段就是抓住土地这个农民的命根子,实行土地革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如在大革命时期领导农民抗租抗息抗粮抗捐抗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政策虽然变化较大,但广大贫苦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通过土地革命,不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而且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广大翻身农民为保卫胜利成果,积极参军作战和支援前线作战,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其中金寨有近10万人参军参战,六安县有6.5万人参加红军、6000人参加新四军和解放军,红安县仅牺牲的就有10多万人,不足10万人的河南新县有5.5万人献出生命。拥军支前的事迹就更多,仅苏家埠战役,六安人民就给红军捐献了约160万斤军粮。
3、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胸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由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各根据地人民为了革命的利益,顾全大局,相互协作,相互支援。如周维炯在领导商城起义、创建红三十二师后,五次率部赴皖西支援六霍起义,有一首歌记叙:“河南老红军,来到我西镇。钢枪打前提(前阵),后跟赤卫军。先打闻家店,后打楼房湾,回头捎带打了三个保安团。打土豪,杀劣绅,反动团总消灭净。”红十一军军长兼三十一师师长吴光浩在商城起义时,率10余人前往支援,途径罗田县滕家堡时被当地民团包围,不幸在突围时牺牲。这种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也随着鄂豫皖根据地红军的足迹走向全国。如1935年冬徐海东在率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获悉中央红军经济困难,毅然从仅有的7000块大洋中拿出5000块送给中央,因此毛泽东常言“徐海东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
4、坚韧不拔的斗争勇气。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几起几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期,红军指战员不仅遭受国民党军多次“围剿”,还历经错误“肃反”的磨难。红军将士和根据地领导人有很多人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也有不少人冤死在“肃反”中,仅金寨县牺牲的师级干部就有101人。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时有近3万人,到1932年6月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已发展到4.5万余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仅有2万余人,被迫于1932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大别山人民前仆后继,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是几次组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驻皖西敌军声称“赤区人红、心红、树红、土红,现在叫你黄土红三尺”,实行疯狂的杀戮。凭着坚韧不拔的斗争勇气,大别山红军坚持了下来,党的组织依然存在。人们相信:“红军都是英雄汉,白匪再多干瞪眼;总有一日天要红,人民定要坐江山。”
5、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求实作风。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断的实践、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开始长征,次年9月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部队,被誉为“北上先锋”。高敬亭在领导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游击战时,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创造性地建立了便衣队这种党政军三位一体的组织,还提出了游击战争“四不打”原则,即“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缴获不多不打”。全面抗战爆发后,又主动与国民党谈判,捐弃前嫌,共同抗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我军开始战略反攻,开创了解放战争的新局面。邓小平在总结新区土改经验教训基础上向中央建议:在新解放区,在我们没有牢固地站住脚以前,不宜搞土改,应实行“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政策。对此毛泽东极为赞赏,指示“各地各军采纳应用”。大别山人民也勇于创新宣传方式。根据当地群众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特点,编写了许多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利用当地民歌“八段锦”曲调填词的,一直传唱到现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则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由程坦根据《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内容编写的,并把歌词填入鄂豫皖苏区《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曲调中,后迅速传唱到各路红军部队,成为人民军队永唱不衰的经典歌曲。
6、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是我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官兵一致军政一致军民一致.在推进解放区的不断扩大进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经典论述。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内在品质,是思想建党、组织建党的重要基础。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性文献《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和《共产党宣言》,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典著作中,无不体现对纪律的严格要求。严明的纪律和规矩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
以上几点是让任何敌对势力都感到恐惧可怕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只有真学真做才能继承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才能珍惜当下干好工作。
我认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大别山精神有以下六点
1、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大别山地区是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较早的地区之一,1922年春,湖北黄冈、安徽寿县就建立了党小组,一批共产党员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随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大别山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树立了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无论是革命顺利发展时期,还是在遭受严重挫折阶段,他们都义无反顾地追随中国共产党,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商南立夏节起义领导人之一詹谷堂不幸被捕后,遭到敌人严刑拷打,四次陪斩,仍坚贞不屈,临刑前咬破手指,用鲜血在牢房墙壁上写下“共产党万岁”五个大字。六安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前方办事处主任周狷之出身于地主家庭,为追随革命,毅然烧毁地契,变卖房产,组织革命武装,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就义时留下“头颅抛千斛,风雨憾孤舟。宁为革命死,不做阶下囚”的千古绝唱。
2、紧紧依靠群众的理念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坚持28年红旗不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这个农村地区,动员、吸引农民群众参加革命的重要手段就是抓住土地这个农民的命根子,实行土地革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如在大革命时期领导农民抗租抗息抗粮抗捐抗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政策虽然变化较大,但广大贫苦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通过土地革命,不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而且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广大翻身农民为保卫胜利成果,积极参军作战和支援前线作战,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其中金寨有近10万人参军参战,六安县有6.5万人参加红军、6000人参加新四军和解放军,红安县仅牺牲的就有10多万人,不足10万人的河南新县有5.5万人献出生命。拥军支前的事迹就更多,仅苏家埠战役,六安人民就给红军捐献了约160万斤军粮。
3、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胸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由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各根据地人民为了革命的利益,顾全大局,相互协作,相互支援。如周维炯在领导商城起义、创建红三十二师后,五次率部赴皖西支援六霍起义,有一首歌记叙:“河南老红军,来到我西镇。钢枪打前提(前阵),后跟赤卫军。先打闻家店,后打楼房湾,回头捎带打了三个保安团。打土豪,杀劣绅,反动团总消灭净。”红十一军军长兼三十一师师长吴光浩在商城起义时,率10余人前往支援,途径罗田县滕家堡时被当地民团包围,不幸在突围时牺牲。这种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也随着鄂豫皖根据地红军的足迹走向全国。如1935年冬徐海东在率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获悉中央红军经济困难,毅然从仅有的7000块大洋中拿出5000块送给中央,因此毛泽东常言“徐海东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
4、坚韧不拔的斗争勇气。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几起几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期,红军指战员不仅遭受国民党军多次“围剿”,还历经错误“肃反”的磨难。红军将士和根据地领导人有很多人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也有不少人冤死在“肃反”中,仅金寨县牺牲的师级干部就有101人。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时有近3万人,到1932年6月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已发展到4.5万余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仅有2万余人,被迫于1932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大别山人民前仆后继,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是几次组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驻皖西敌军声称“赤区人红、心红、树红、土红,现在叫你黄土红三尺”,实行疯狂的杀戮。凭着坚韧不拔的斗争勇气,大别山红军坚持了下来,党的组织依然存在。人们相信:“红军都是英雄汉,白匪再多干瞪眼;总有一日天要红,人民定要坐江山。”
5、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求实作风。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断的实践、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开始长征,次年9月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部队,被誉为“北上先锋”。高敬亭在领导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游击战时,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创造性地建立了便衣队这种党政军三位一体的组织,还提出了游击战争“四不打”原则,即“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缴获不多不打”。全面抗战爆发后,又主动与国民党谈判,捐弃前嫌,共同抗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我军开始战略反攻,开创了解放战争的新局面。邓小平在总结新区土改经验教训基础上向中央建议:在新解放区,在我们没有牢固地站住脚以前,不宜搞土改,应实行“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政策。对此毛泽东极为赞赏,指示“各地各军采纳应用”。大别山人民也勇于创新宣传方式。根据当地群众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特点,编写了许多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利用当地民歌“八段锦”曲调填词的,一直传唱到现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则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由程坦根据《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内容编写的,并把歌词填入鄂豫皖苏区《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曲调中,后迅速传唱到各路红军部队,成为人民军队永唱不衰的经典歌曲。
6、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是我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官兵一致军政一致军民一致.在推进解放区的不断扩大进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经典论述。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生俱来的内在品质,是思想建党、组织建党的重要基础。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性文献《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和《共产党宣言》,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典著作中,无不体现对纪律的严格要求。严明的纪律和规矩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
以上几点是让任何敌对势力都感到恐惧可怕的重要原因.也是我们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只有真学真做才能继承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才能珍惜当下干好工作。
责任编辑:赵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