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雯:社科工作者的信念与使命
2016-07-04 点击量: 2094
来源:城市与环境研究所 左雯
【字体:大 中 小】
6月20-25日,我有幸参加了院组织的“两学一做”党员干部培训班,来到了新县大别山,在将军故里、红色摇篮,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五天的学习中,先后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纪念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中共中央豫鄂皖分局旧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黄麻起义馆、李先念故居、许世友将军故里、“红田”惨案遗址、列宁小学旧址等,体验了“穿红军服、走红军路、唱红军歌”走“志仁”小道,通过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音像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让我们走进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感受到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大别山精神,经历了一次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洗礼,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
一是感动。大别山对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它是停留在课本和影视剧中的存在,是书本里那一段渐渐远去的历史。只有走近它,聆听了它的故事,才深刻的感受到这片宁静的青山绿水当年的波澜壮阔和惊心动魄,我被震撼着,感动着。
感动于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坚定革命信念。从黄麻起义到建立初级革命政权,铸就了武装斗争、建立政权、北上抗日和大转折解放战争的胜利四次辉煌。28年间,牺牲了无数的家庭和生命,大别山军民经受了血雨腥风的考验,塑造了千千万万的英雄形象,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可以说山山埋忠骨,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处处皆战场,村村有故事。是什么力量铸就了28年的坚持与斗争、28年的红旗不倒?是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在生存条件极端困苦的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战胜了一批又一批敌人,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敌人屈服,坚忍不拔将革命进行到底。
感动于大别山军民的大局意识和大爱情怀。大别山革命先烈带领队伍参加革命,始终胸怀国家和百姓,为了革命的需要和全局的利益,用自己的牺牲为全局的胜利创造条件。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原解放军坚守反内战前线,用自己巨大的牺牲,为党在东北、华北、华东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还有为了保护受伤革命干将王树声,一位老母亲把自己仅剩的大儿子顶替王树声交给了国民党反动派被处决。大别山军民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是大别山军民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体现,是胸中有大局、心中有大爱。
二是感恩。“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从小学起,这句话就铭记于心,走进大别山,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这句话的沉重与血泪。在这样的和平年代,战火的痕迹被岁月掩盖,重温这段历史,更让我感知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感恩于我们的时代。
感恩于我们的时代,不只是和平安定、生活富足,更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干事创业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这样的阶段恰恰最适于理论的创新、新思想的爆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机遇。“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中国正在快速发展,这种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有理论创新来解释、来诠释,这也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感恩于我们赶上了社科院发展的好时代。近些年来,社科院的社会地位在不断的上升,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科人自身努力的结果。刚进入社科院工作的时候,听到很多关于社科院的不同声音,有些人认为我们是可有可无的单位,调研时很多基层工作者对社科院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社科院的工作职责是什么。但是近些年,随着智库建设的提出,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了社科院,特别是基层政府加大了借智于“外脑”,需要我们提供智力支持,提供辅助决策。同时,这些年我们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出谋划策,参与了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等重大决策的研究,发出了社科院的声音,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这是我们苦练内功的结果。在外部环境和内功的综合作用下,社科院的社会影响力不断上升,我正赶上了这样的好时代。
三是感悟。生活和工作于这样的幸福时代,建设这样一个新时代,我深感压力更加巨大、任务更加繁重、机遇更加难得、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崇高。作为一名社科人,我深刻反思,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能为智库建设做些什么?
要筑牢理想与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核心,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两学一做”首要的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信念,为的就是理想。要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不忘初心。
要肩负责任与使命。智库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作为科研工作者也是这样,要有板凳宁坐十年冷的寂寞情怀,要有为科技进步甘于奉献的精神追求。科研工作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要保持强大的定力,耐得寂寞,抵御诱惑,朝着自己的科研目标前进。不能只满足与发论文、评奖项、做项目,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回馈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要转变学习观念。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可能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因为这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所在。在加强技能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和思想上的学习,我们党的成长,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思想政治的学习教育,工农红军建立伊始,就把支部建在了连队上,在战火纷飞的特殊时期里,依然坚持每天由党员带领大家进行思想政治学习,这其中一方面是要提高党员群众的文化水平,增加革命的动力,而更重要的则是要净化思想,提高认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要树立起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把精神上的追求当成“吃饭睡觉”一样的重要,保证我们的精神世界不空虚、不落伍。
要勇于开拓和创新。面临智库建设的重大机遇,自身必须苦练内功,我的知识结构适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我的知识能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我们自身而言,面对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也要进行自我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使自己的知识准备、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要学习再学习,不学无以为进,不学无以为本,不学无以为继,张院长在报告中讲到“人类10以后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为智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是感动。大别山对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它是停留在课本和影视剧中的存在,是书本里那一段渐渐远去的历史。只有走近它,聆听了它的故事,才深刻的感受到这片宁静的青山绿水当年的波澜壮阔和惊心动魄,我被震撼着,感动着。
感动于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坚定革命信念。从黄麻起义到建立初级革命政权,铸就了武装斗争、建立政权、北上抗日和大转折解放战争的胜利四次辉煌。28年间,牺牲了无数的家庭和生命,大别山军民经受了血雨腥风的考验,塑造了千千万万的英雄形象,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可以说山山埋忠骨,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处处皆战场,村村有故事。是什么力量铸就了28年的坚持与斗争、28年的红旗不倒?是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在生存条件极端困苦的战争年代,大别山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战胜了一批又一批敌人,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敌人屈服,坚忍不拔将革命进行到底。
感动于大别山军民的大局意识和大爱情怀。大别山革命先烈带领队伍参加革命,始终胸怀国家和百姓,为了革命的需要和全局的利益,用自己的牺牲为全局的胜利创造条件。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原解放军坚守反内战前线,用自己巨大的牺牲,为党在东北、华北、华东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还有为了保护受伤革命干将王树声,一位老母亲把自己仅剩的大儿子顶替王树声交给了国民党反动派被处决。大别山军民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是大别山军民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体现,是胸中有大局、心中有大爱。
二是感恩。“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从小学起,这句话就铭记于心,走进大别山,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这句话的沉重与血泪。在这样的和平年代,战火的痕迹被岁月掩盖,重温这段历史,更让我感知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感恩于我们的时代。
感恩于我们的时代,不只是和平安定、生活富足,更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干事创业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这样的阶段恰恰最适于理论的创新、新思想的爆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这是一个巨大的时代机遇。“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中国正在快速发展,这种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有理论创新来解释、来诠释,这也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感恩于我们赶上了社科院发展的好时代。近些年来,社科院的社会地位在不断的上升,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科人自身努力的结果。刚进入社科院工作的时候,听到很多关于社科院的不同声音,有些人认为我们是可有可无的单位,调研时很多基层工作者对社科院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社科院的工作职责是什么。但是近些年,随着智库建设的提出,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了社科院,特别是基层政府加大了借智于“外脑”,需要我们提供智力支持,提供辅助决策。同时,这些年我们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出谋划策,参与了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等重大决策的研究,发出了社科院的声音,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这是我们苦练内功的结果。在外部环境和内功的综合作用下,社科院的社会影响力不断上升,我正赶上了这样的好时代。
三是感悟。生活和工作于这样的幸福时代,建设这样一个新时代,我深感压力更加巨大、任务更加繁重、机遇更加难得、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崇高。作为一名社科人,我深刻反思,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能为智库建设做些什么?
要筑牢理想与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核心,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两学一做”首要的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信念,为的就是理想。要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崇高理想,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不忘初心。
要肩负责任与使命。智库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作为科研工作者也是这样,要有板凳宁坐十年冷的寂寞情怀,要有为科技进步甘于奉献的精神追求。科研工作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必须要保持强大的定力,耐得寂寞,抵御诱惑,朝着自己的科研目标前进。不能只满足与发论文、评奖项、做项目,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回馈社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要转变学习观念。由于工作的需要,我们可能从来没有间断过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因为这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是我们工作的基础所在。在加强技能学习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和思想上的学习,我们党的成长,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思想政治的学习教育,工农红军建立伊始,就把支部建在了连队上,在战火纷飞的特殊时期里,依然坚持每天由党员带领大家进行思想政治学习,这其中一方面是要提高党员群众的文化水平,增加革命的动力,而更重要的则是要净化思想,提高认识,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要树立起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把精神上的追求当成“吃饭睡觉”一样的重要,保证我们的精神世界不空虚、不落伍。
要勇于开拓和创新。面临智库建设的重大机遇,自身必须苦练内功,我的知识结构适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我的知识能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我们自身而言,面对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也要进行自我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使自己的知识准备、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更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要学习再学习,不学无以为进,不学无以为本,不学无以为继,张院长在报告中讲到“人类10以后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提升自身的业务素养,为智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赵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