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仓:以包容的姿态共建“一带一路”

2017-05-17    点击量:  1895   来源:《河南日报》2017年5月17日 第13版   作者:张占仓
【字体: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当今世界,尽管出现了英国脱欧“美国优先”等反全球化的思潮,但是世界发展的历史证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不可逆转。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相关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这份由中国推动的全球化方案蕴含着包容文化的东方智慧,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开创了新途径,正在引领新一轮的全球化。
  
  1.包容文化是文明高地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来重视各民族之间包容互鉴、融合发展,共同创造了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包容文化。包容文化对全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只有中国文明能够传承至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
  
  包容文化,就是能够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吐故纳新,经久不衰。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就是包容文化的最好阐释。孟子把孔子誉为“集大成”者,对孔子思想中的包容性大加赞美。他继承了孔子的这种胸怀,认为海洋的博大胸怀是人类应该效法的,发出了“观于海者难为水”的慨叹,其很多主张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思想。荀子主持稷下学宫时,实行开明的政策,招揽列国名流,汇集百家学说,兼容并包、来去自由,造就了中国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汉代之后,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一些思想,逐渐形成了儒道互补型的儒家学派。宋明时期,又吸收了佛学的一些思想内容,从而形成了三教合一型的儒家学派。不管是程朱的理学派还是陆王的心学派,都是三教合一型的儒家。理学派和心学派都以包容的心态从道家、道教和佛学吸取了很多营养,也丰富了自己的内涵。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中,相互吸纳,相互补充,是中国包容文化支撑的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并富于包容性,其结果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外来文化。在中国,包容文化主要形成于中原。因为中原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在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中,有3300多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正是因为中原地区居天下之中,兼有东、西、南、北之长,融汇世界历史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包容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包容文化向全球传播过程中,曾经出现意大利最早深度学习借鉴中国包容文化的过程,因此导致意大利在欧洲创造了文艺复兴的历史壮举与包容姿态不无关系。之后,英国提倡包容互鉴,创造了创新平等的空前历史机会,因此促成了影响全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殖民地扩张推动了全球化1.0版本。继英国之后,德国最早提出科技兴国战略,拿出开放包容的姿态,坚持半个世纪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学习英国的工业革命经验与做法并进一步创新,促成了德国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科学大国与经济大国的崛起。二战之后,美国开放包容思想盛行,倡导贸易自由化,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科学家、技术人员、青年学生,只要愿意到美国发展,实现梦想,美国均持开放包容的姿态欢迎,为全世界一大批科学家、企业家、青年人才等创新创业提供了机遇,促成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科学大国和经济强国,并引领世界发展几十年,形成了全球化2.0版本。一系列事实充分说明,包容文化是世界文明高地。谁倡导并弘扬包容文化,谁就可能站在文明高地,引领世界发展。
  
  2.包容思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灵魂
  
  包容文化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中国倡导和谐包容、文明宽容的理念,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主张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这是一种高尚的文明观、包容的文化观、和谐的社会观。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对包容思想进行论述。2013年4月,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强调: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2014年3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演讲时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015年10月,习近平访问英国时又提出: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2016年9月,习近平在杭州G20峰会上再次强调:让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我们要加强各国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促进包容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包容思想的系列论述为“一带一路”建设做足了理论上的准备和文化上的铺垫。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域广阔、国情不同、风俗各异、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国提出这一战略的要义在于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积极构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共同打造一个在政治上长期互信、在经济上深度融合、在文化上互相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基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才更加旗帜鲜明地表示要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可以说,包容思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基础。没有习近平容天下之大的博大胸怀,就不可能有“一带一路”战略的伟大构想。
  
  我们都知道,小到一个家庭,多一些包容,多一点相互理解,就会带来更多幸福与快乐。大到一个国家或民族,提倡包容,就能够促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睦相处,以文化的多元与互鉴,加强人们内心深处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够形成更多的合力,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与繁荣。人类在每一个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都有赖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从世界历史的经验来看,凡是文化相对包容的时代与社会,世界多数处于和平稳定的阶段,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支持促使经济走向繁荣、社会更加开放,民众生活安定而和谐,也是最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时代。当今全球化遇到的问题,不是包容多了,而是包容不足,单极思想与强权政治越来越不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因此,包容思想是和谐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一带一路”建设能否顺利达成的重要文化支撑。只有站在开放包容的立场上才能真正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义与核心价值。相互尊重、彼此包容,是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消除误解、化解矛盾的基础,自我封闭、盲目自大,只能导致落后。只有秉持开放包容精神,才能用高超的智慧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从这一角度出发,包容思想是顺应历史进步潮流的必然选择,是现代文明的核心内容。
  
  “一带一路”建设每一个核心要素都离不开包容思想的润泽。以平等合作、开放共享为基础,强调“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寻找利益契合点,寻求“最大公约数”,使更多地区、更多普通民众受益。“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际化合作网络,摒弃冷战思维,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不同制度、宗教、文化背景的国家均可参与,并将在参与过程中共享发展成果。“一带一路”建设以战略性项目为抓手,稳扎稳打,注重顶层设计,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为全世界创造更加开放、包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现代文明,而且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为未来负责。
  
  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最大亮点是以史为鉴、开放包容,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以“一带一路”为载体,共同推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包容才能和谐,和谐才能和平,和平才能发展,发展才能最终解决越来越多普通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因此,包容思想是全球开展更加广泛合作的思想基础,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灵魂。正是因为习近平包容思想顺应了时代进步的潮流,才使我们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全球一呼百应,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1500多名中外嘉宾参加,达成了重要共识,签约5大类共270多项成果,创造了全球大型国际合作活动成效显著的先例。
  
  3.努力打造包容文化的品牌
  
  中原历来是各种文化包容发展最集中的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包容文化之源。“中”,就是包容文化的标志。海纳百川终归海,中容八方仍为中。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原文化包容性的根本性特征,并发扬光大,打造包容文化中原品牌。
  
  中原历来是各种文化包容发展最集中的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包容文化之源。“中”,就是包容文化的标志。海纳百川终归海,中容八方仍为中。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原文化包容性的根本性特征,并发扬光大,打造包容文化中原品牌。通过包容发展,特别是包容发展的政策创新,提供更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与文化氛围,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家和青年人到中原地区创业创新,共筑梦想,共享由于全球海权地位下降、已经进入航权和网权时代,资源配置关系出现历史性重大变化,导致区域发展热点重返部分内陆地区的盛世。
  
  今年五四青年节,腾讯QQ大数据发布的《2017全国城市年轻指数》报告显示,郑州的年轻指数高达82,居全国第三位,居北方城市第一位。这一现象绝非偶然,因为年轻人聚集多的城市,肯定包容文化环境比较优越。而年轻人多就是创新发展最大的法宝,我们要特别珍惜这种历史性发展机会。
  
  河南包容文化沉淀深厚,全社会包容正、负能量的胸怀特别广阔,而且面对困难并不气馁,妥善应对虚实变换,在特别困难情况下仍有较快发展的可喜局面。按照2016年10月发布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6)》对全国31个省(区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情况及实施效果进行的综合测评,广东、浙江、上海、天津、福建、江苏、山东、河南、云南、北京在综合得分中位列前十。这个结果说明,我们河南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已经居于全国第一方阵,位列全国第八名,具有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巨大优势。
  
  事实上,我们河南发挥位居全国经济地理中心的综合性国际交通枢纽优势,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与发展中已经创造出颇具影响的“四路并举”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态势。
  
  第一,我们的陆上丝绸之路——中欧班列(郑州),2013年开通,当年完成出口班列13列,回程数为0。2014年,去程完成78列,回程9列,出现回程列车突破。2015年,去程完成97列,回程59列,去程与回程大致均衡。2016年,完成去程137列,回程114列,基本稳定在每周三去三回状态。全年开行251班,总货重12.86万吨,总货值12.67亿美元,成为全国20多家开行中欧班列中唯一实现双通道(阿拉山口西通道、二连浩特中通道)、双向常态(每周“去三回三”)运行的班列,总载货量、境内集货辐射地域、境外分拨范围均居中欧班列前列。截至2017年3月中旬,中欧班列(郑州)已累计开行556班(351班去程、205班回程),总货值28.19亿美元,货重27.06万吨。从2017年3月开始,已实现“去四回四、每周八班”的常态化均衡开行,一直是中欧班列发展业绩最好的班列之一。在中欧班列(郑州)的带动下,中欧商城已经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郑州思达超市等已经大量销售其物美价廉的商品,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
  
  第二,我们通过资本合作,开辟的空中丝绸之路——郑州—卢森堡航空货运航线发展迅速。该航线自2014年6月开通以来,由开航时每周两班增加至目前每周15个定期全货机航班。货运量由2014年的1.5万吨,发展到2015年5万吨,2016年的10万吨,增长迅速。郑州—卢森堡货航常态化开行是近年来郑州与欧洲国家间经贸往来日益频繁的一个缩影。因为其影响较大,在欧洲航空货运市场上“郑州价格”也日益成为中欧间国际航空货运价格的风向标。
  
  第三,我们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形成了影响全国的网上丝绸之路——郑州跨境E贸易的“郑州模式”。2015年,河南保税物流中心承担的郑州E贸易试点业务量5109.15万单,列全国当时7个试点第一,业务量占全国的50%以上。2016年初,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全国试验区扩大到13个,而郑州当年的业务量已突破8000万单,占全国的40%以上,居全国第一。其中,进口5352.22万单,同比增长18.89%;出口2938.08万单,同比增长488.07%。征收关税6.32亿元,同比增长440.17%;征收地税1.63亿元,同比增长66.33%。特别是出口量的快速攀升,为河南各类出口产品扩大国际市场打开了新的高效路径。此外,新引进企业199家,目前已吸引电商、网商、物流、仓储、报关、第三方支付等1101家企业集聚郑州,搭建了跨境电子商务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链。其货物“秒通关”每秒最高达500单。截至今年4月27日,进出境商品包裹2069.8万包,货值28.61亿元,增长迅速,至年底郑州E贸易交易额有望突破100亿元。
  
  第四,我们还拥有集海陆空网于一体的立体丝绸之路,形成了高效衔接的进出口体系,对红酒、化妆品等跨境贸易形成重要影响,使法国和澳大利亚的葡萄酒、法国和韩国的化妆品等销售价格大幅度下降,确实造福于普通百姓。
  
  在开放包容文化支撑下,我们成功开创了陆上、空中、网上和立体丝绸之路,商业模式新颖,国际结算速度快捷,交易效率高,成为河南通过“一带一路”融入全球的重要创新。下一步,按照国家战略部署,通过政策与智能化手段的持续创新,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前景光明,潜力巨大。各市、县都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发展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持续向“一带一路”发力,为当地开放型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包容文化,海纳百川,尊重人性,容得下差异,倡导机会平等,推崇共享发展成果。和而不同,文化因百家争鸣而生命力更加顽强;兼容并蓄,各种文化相互影响与借鉴,更容易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特别有利于促进创新发展。朗朗亚欧大陆,祚传千载故事;漫长丝绸之路,泽遗百代佳话。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沉寂了数千年之后,东西方共同铸造的古老的丝绸之路正在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带一路”不仅凝聚了沿线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共同命运,也必将在新一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包容文化的滋润与营养,铸就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新的美好篇章!⑩5
  
  (作者系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赵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张占仓:以包容的姿态共建“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