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促进河南经济增长问题研究*
2016-02-22 点击量: 2465
来源:《区域经济评论》2016年第1期
作者:吴银毫
【字体:大 中 小】
在2014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河南省以区域创新综合指数24.33分列举全国第17位。其知识获取效用值、企业创新效用值、创新环境效用值、知识创造效用值及创新绩效效用值等5项分指标,也大体都处在全国31个省市的中间位次①。总体来看,河南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创新能力在全国中不占优势,无法很好地带动河南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设创新型河南尚面临较大的压力。2015年7月1日河南省委省政府下发的《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若干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环境,围绕创新驱动河南发展新战略,打造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进而为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并要求到2020年,确立科技创新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基本建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现代创新体系。基于此,深入研究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探索创新驱动经济更好发展的理论路径;并在宏观层面测算技术创新对河南经济增长的拉动效率,发现其目前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原因,对实现河南经济创新驱动战略、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分析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通过强化生产分工的专业化,改善生产要素的流动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实现具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扩张。本文对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梳理。
1.企业层面的规模效应
技术创新在微观层面产生的规模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创新企业主体的直接规模效应和创新成果扩散引起的间接规模效应。首先,对企业主体的直接规模效应方面。生产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律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也直接决定了资源要素的稀缺性。市场产出和经济长期增长也在根本上受限于此。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大标志是对现存生产函数的改造和优化,并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形式体现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具体来讲,一是通过提高Cobb—Douglass(以下简称C-D函数)函数中劳动投入的效率,提升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量,对冲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递减趋势,即使得生产函数:Y=AF(L,K),满足AF(λL,K)>λAF(L,K);二是通过提高C-D函数中的资本效率,扩大单位资本产出投入比,使得AF(λL,K)>λAF(L,K);三是促进C-D函数中劳动与资本要素的协调增长作用,发挥劳动与资本投入协同乘数效应,实现1+1>2,最终达到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即AF(λL,λK)>λAF(L,K)。
其次,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领域扩散形成的间接规模效应方面。科技创新对企业经济的间接规模效应本质上体现为,科技创新成果在全社会生产领域的扩散和融入。由于科技创新特有的非竞争性和正外部溢出效应,使得科技创新一旦获得成功,便可以被市场潜在使用者反复的引进和推广。在科技创新沉没成本已确定的条件下,创新成果扩散范围越广、扩散程度越深其带来的社会生产成本下降的就越多,继而产生了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规模效应。
2.行业层面的集聚效应
技术创新在提高消费者体验效用方面,主要表现为由于生产或生活资料质量提升而形成的品质效应,以及创新企业对同行业中其他企业产生的示范效应。在这两种效应的影响下,基于范围经济②原理,超越独立生产单元范围的科技创新就会促成产业的聚集。在行业层面的科技创新则通过范围经济表现为行业内的空间聚集。行业空间聚集导致生产成本的下降以及产品品质的提升,本质上仍然来源于科技创新的固有属性:一方面是创新技术在聚集区的快速流动与消化所形成“软要素”的及时扩散;另一方面是创新技术设备等“硬要素”和外部公共设施的共享所带来的资源充分利用,降低或避免了同行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造成的成本铺张。
近年来,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产业聚集区战略符合科技创新引致经济发展的空间要求,并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和发展效果。事实上,从河南的实际发展来看,产业聚集区战略的实施很好地将相关行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行业间的合作与交流,确保了行业技术创新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得以开展,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力度和速度。
3.区域层面的结构效应
技术创新在区域层面产生的结构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两个方面。本质上讲,这种效应是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首先,技术创新通过调整市场产品供给结构、改变市场产品需求结构、促进生产分工深化等方式转变区域的产业结构。人类经济史表明,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更替和每一次主导产业的变换都以某一重大科技创新为标志。具体地,科技创新通过改善“生产函数”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并开辟新型生产关系的企业和产业作为其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其次,技术创新通过创新成果的转化,将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为新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优化了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紧随其后,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扩散,将导致区域市场结构、区域资本结构以及区域外贸结构的变化,进而形成技术创新的结构效应。
二、技术创新对河南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宏观测算
(一)河南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劳动与资本的权重测算
1.模型选取及优化
第一,生产函数及变量选取。Y=AF(L,K)=AoenKαLβ......(1),由于α+β=1,所以可将C-D函数转化成Y=AOenKαL1-α......(2),据此选取河南省(1990—201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总投资(K)、劳动总投入(L)三个反应河南省生产能力发展情况的变量作为研究对象。第二,生产函数的优化。为了消除产出(Y)、资本(K)和劳动(L)投入之间量纲不统一和无法直接加总等问题,以及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要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共线性问题,我们对方程(2)进行如下处理:对方程(2)两边同时除以L,并取自然对数得到:ln(Y/L)=lnA+αln(K/L)……(3),其中lnA=lnAO+n。第三,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model,简称AR回归),是用来分析某变量之前各阶段的变化对该变量目前发展情况的影响程度,其统计学基础是基于两者存在一元线性关系,公式:yt=c+ρyt-1+ε。判断回归分析中是否存在自回归问题的重要依据是杜宾检验值du,当模型中存在自相关问题时,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估计值虽然是无偏性的,但估计的结果却不具备有效性。因此,必须采用AR法对其进行消除和修正。
2.数据来源分析
本研究所选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河南统计年鉴》(1990—2014年)以及201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如图1所示,河南省历年的总产出、资本和劳动投入呈现平稳的上升趋势,三者之间存在较好的协同趋势。直观的说明,河南省经济的总产出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是高度相关的,这与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基本相吻合。
图1(省略)河南省产出、资本和劳动投入变化趋势
3.确定河南省经济产出函数
首先,依据方程(3),运用eviews软件对河南省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ln(Y/L)t=0.55+0.39(K/L)t;R2=0.989;DW=0.261
观察回归结果不难发现,虽然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很高(R2=0.989),即自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和波动,但同时结果中的杜宾检验值(DW=0.261<du(1.24))却显示出回归方程中存在严重的自相关问题。因此,需要在分析中加入自回归模型AR。加入一阶自回归变量AR(1)后得到:
ln(Y/L)t=0.29+0.21ln(K/L)t;R2=0.997;DW=1.433
在α=5%的显著水平下,调整后的回归方程很好的消除了自相关问题(DW=1.433),且各解释变量也都十分显著。其中回归系数0.21表明河南省经济发展中,资本投入的弹性系数α=0.21,即河南省1990—2014年间,资本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经济0.21个百分点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很容易知道劳动投入的弹性系数β=0.79,即劳动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河南经济增长0.79个百分点。由此,我们测算并确定了河南省(1990—2014年)的生产函数:Y=AOenK0.21L0.79。
(二)河南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Solow)测算了技术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随后,在分别基于技术创新是希克斯中性和希克斯非中性的假设下,涌现出了许多其他可供参考的数学模型,当然各有其优缺点③。根据科学性、普遍性和可比性等原则,本研究采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推荐的增长速度方程对技术创新促进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
1.增长速度方程
ΔA/A=ΔY/Y-αΔK/K-βΔL/L即r=y-αk-βl……(4),r、y、k、l其中分别表示技术创新年增长率、GDP年增长率、固定资本投资存量年增长率、劳动投入年增长率。经过对河南省1990—2014年间GDP、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及劳动投入总量的调整和计算得到各自的年增长率,并依据方程(4)得到技术创新的年增长率(图2)。
整体上看,1990年以来河南省的GDP、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的年增长率存在相对平稳的波动;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却十分剧烈;四者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趋同特征。单个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剧烈变化可能与长期以来河南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有关;劳动投入增长率在2001年出现了大幅下降,甚至当年的劳动投入增长率接近-1%,深入探究发现,在此期间河南农村人口向外转移现象十分严重(主要流向东南沿海打工),进而造成农村就业人口的持续减少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而后,随着河南创业环境的改善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客观上减缓了省内劳动力外流,具体地表现在劳动投入变化的逐步稳定;技术进步和GDP年增长率的相关性最强,直观上体现为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直接推动作用。
2.贡献率测算
根据索洛方程,科技创新、资本和劳动投入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分别表示为:E(r)=r/y*100%、E(k)=αk/y*100%、E(l)=βl/y*100%。据此得到河南省1990—2014年的技术创新、资本和劳动投入对GDP的贡献率(图3)。
图3河南省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对GDP的贡献率
总体上看,2000年之前劳动投入对河南GDP的贡献率较大,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的贡献率呈现稳中下降的趋势;但在2001年之后,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扭转:劳动投入对河南GDP的贡献率迅速降低,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对GDP的贡献率稳步上升,这一趋势在近5年表现得更为突出。究其原因,首先,河南省政府在2001年通过并颁布了“河南省‘十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构建社会化创新体系”并实施和落实了一批重点创新工程,成为河南省技术创新增长率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陡增的重要因素。其次,2000—2001年间由于河南农村劳动力的外出转移导致劳动对GDP的贡献率急剧下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技术创新对GDP的贡献率。之后随着技术创新和劳动投入增长率的逐步稳定,两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趋于平稳。
三、强化河南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虽然技术创新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稳步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近5年的技术创新贡献率平均仅为43.6%(表1),与到2020年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的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同时,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呈现稳中有降的发展态势,但其绝对数依然很大。因此,在未来打造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下,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水平,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创新顶层设计,核心在于制度创新
根据“创新鼻祖”熊皮特的思想,其学术追随者将创新进一步分解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制度创新主要表现为市场组织形式和市场政策体制的完善和进步。制度创新往往先行于技术创新,并为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率的环境和制度保障。首先,坚定市场经济道路,强化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保障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市场价格调节机制倒逼市场主体积极创新。其次,落实创新主体激励政策,例如通过加强对创新者专利的保护,让创新主体获得足够的创新垄断利润,激发其创新动力。再次,发挥政府财政导向功能,从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面支持创新发展,并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引导全社会金融系统对创新提供“全流程”、“多方位”的支持,打造金融支持创新的良好制度环境。同时,河南省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通盘考虑,重点理清政府和企业的创新边界,减少政府投入对企业投入的“挤出效应”,把重点放到对公共事业等私人部门不愿或较少进入的创新领域,并逐步加大对该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做到政府和私人部门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
2.加快技术引进,更加注重自主科技创新
在河南省目前创新水平总体不高的情况下,通过从外部引进先进技术,发挥自身“后发优势”,享受创新科技的溢出效应,是一种很好的发展途径。例如,可以重点发挥郑州航空港与自贸区的对外窗口作用,利用政策、交通等优势吸引世界前沿高科技产业入驻,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消化吸收国外核心技术,为下一步对新技术的再创造奠定基础。当然,在引进外部先进科技的同时,一定要防止“重引进,轻消化”问题的出现,技术的创新说到底必须要实现自主化,只有实现了自主创新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享受到技术创新的最大利益和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同时,河南作为拥有丰厚文化的人口大省,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在学习国际先进理念的基础上,要注重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勇于善于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3.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加快科技创新全方位扩散
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低,是中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河南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提高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而加快创新的全方位扩散,是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拉动水平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改变目前“重成果,轻商业转化”的创新氛围,具体可以从深化科研院所的科研评价体制改革入手,扩大“产学研”结合密度,建立起与经济社会要求相配套的技术创新机制。其次,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让创新主体更多地享受到创新成果转化结出的果实,调动创新者转换科技成果的主动性。最后,在保障创新者享有专利保护权的前提下,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提供条件,政府可以建立科技信息发布平台,让新科技更多更快地散布于全社会各个行业之中。既提高了新科技的使用效率,又为下一步的创新奠定了社会基础。
注释
①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②范围经济是指当一个生产单位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生产多种存在相互关联的产品时,可以发挥产品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生产单位外部交易的内部化,从而降低自身生产成本。③事实上,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不可能完全精确地测度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未兵,等.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31-43.
[2]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曾光,等.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度:1953—2013[J].中国科技论坛,2015,(7):22-27.
[4]李义平.创新与经济发展——重读熊皮特的《经济发展理论》[J].读书,2013,(2):20-28.
[5]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赵勇,白永秀.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9,(1):144-156.
[7]宋冬林,等.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81—2007)[J].中国社会科学,2011,(2):91-106.
[8]侯杰.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4):57-62.
(责任编辑:晓力)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度课题“约瑟夫•熊皮特的‘创新毁灭’思想与河南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吴银毫,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研究人员(郑州450002)。
责任编辑:赵戈
一、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微观机理分析
经济增长的本质是通过强化生产分工的专业化,改善生产要素的流动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实现具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扩张。本文对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梳理。
1.企业层面的规模效应
技术创新在微观层面产生的规模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创新企业主体的直接规模效应和创新成果扩散引起的间接规模效应。首先,对企业主体的直接规模效应方面。生产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律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也直接决定了资源要素的稀缺性。市场产出和经济长期增长也在根本上受限于此。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大标志是对现存生产函数的改造和优化,并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形式体现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具体来讲,一是通过提高Cobb—Douglass(以下简称C-D函数)函数中劳动投入的效率,提升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量,对冲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递减趋势,即使得生产函数:Y=AF(L,K),满足AF(λL,K)>λAF(L,K);二是通过提高C-D函数中的资本效率,扩大单位资本产出投入比,使得AF(λL,K)>λAF(L,K);三是促进C-D函数中劳动与资本要素的协调增长作用,发挥劳动与资本投入协同乘数效应,实现1+1>2,最终达到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即AF(λL,λK)>λAF(L,K)。
其次,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领域扩散形成的间接规模效应方面。科技创新对企业经济的间接规模效应本质上体现为,科技创新成果在全社会生产领域的扩散和融入。由于科技创新特有的非竞争性和正外部溢出效应,使得科技创新一旦获得成功,便可以被市场潜在使用者反复的引进和推广。在科技创新沉没成本已确定的条件下,创新成果扩散范围越广、扩散程度越深其带来的社会生产成本下降的就越多,继而产生了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规模效应。
2.行业层面的集聚效应
技术创新在提高消费者体验效用方面,主要表现为由于生产或生活资料质量提升而形成的品质效应,以及创新企业对同行业中其他企业产生的示范效应。在这两种效应的影响下,基于范围经济②原理,超越独立生产单元范围的科技创新就会促成产业的聚集。在行业层面的科技创新则通过范围经济表现为行业内的空间聚集。行业空间聚集导致生产成本的下降以及产品品质的提升,本质上仍然来源于科技创新的固有属性:一方面是创新技术在聚集区的快速流动与消化所形成“软要素”的及时扩散;另一方面是创新技术设备等“硬要素”和外部公共设施的共享所带来的资源充分利用,降低或避免了同行业基础设施重复建设造成的成本铺张。
近年来,河南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产业聚集区战略符合科技创新引致经济发展的空间要求,并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和发展效果。事实上,从河南的实际发展来看,产业聚集区战略的实施很好地将相关行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行业间的合作与交流,确保了行业技术创新在比较高的起点上得以开展,客观上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力度和速度。
3.区域层面的结构效应
技术创新在区域层面产生的结构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两个方面。本质上讲,这种效应是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首先,技术创新通过调整市场产品供给结构、改变市场产品需求结构、促进生产分工深化等方式转变区域的产业结构。人类经济史表明,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更替和每一次主导产业的变换都以某一重大科技创新为标志。具体地,科技创新通过改善“生产函数”提高投入要素的产出效率,并开辟新型生产关系的企业和产业作为其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其次,技术创新通过创新成果的转化,将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为新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优化了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紧随其后,科技成果的大面积扩散,将导致区域市场结构、区域资本结构以及区域外贸结构的变化,进而形成技术创新的结构效应。
二、技术创新对河南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宏观测算
(一)河南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中劳动与资本的权重测算
1.模型选取及优化
第一,生产函数及变量选取。Y=AF(L,K)=AoenKαLβ......(1),由于α+β=1,所以可将C-D函数转化成Y=AOenKαL1-α......(2),据此选取河南省(1990—2014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固定资产总投资(K)、劳动总投入(L)三个反应河南省生产能力发展情况的变量作为研究对象。第二,生产函数的优化。为了消除产出(Y)、资本(K)和劳动(L)投入之间量纲不统一和无法直接加总等问题,以及资本和劳动两种投入要素之间可能存在的共线性问题,我们对方程(2)进行如下处理:对方程(2)两边同时除以L,并取自然对数得到:ln(Y/L)=lnA+αln(K/L)……(3),其中lnA=lnAO+n。第三,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vemodel,简称AR回归),是用来分析某变量之前各阶段的变化对该变量目前发展情况的影响程度,其统计学基础是基于两者存在一元线性关系,公式:yt=c+ρyt-1+ε。判断回归分析中是否存在自回归问题的重要依据是杜宾检验值du,当模型中存在自相关问题时,采用最小二乘法得到的估计值虽然是无偏性的,但估计的结果却不具备有效性。因此,必须采用AR法对其进行消除和修正。
2.数据来源分析
本研究所选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河南统计年鉴》(1990—2014年)以及2014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如图1所示,河南省历年的总产出、资本和劳动投入呈现平稳的上升趋势,三者之间存在较好的协同趋势。直观的说明,河南省经济的总产出与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是高度相关的,这与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基本相吻合。
图1(省略)河南省产出、资本和劳动投入变化趋势
3.确定河南省经济产出函数
首先,依据方程(3),运用eviews软件对河南省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ln(Y/L)t=0.55+0.39(K/L)t;R2=0.989;DW=0.261
观察回归结果不难发现,虽然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很高(R2=0.989),即自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因变量的变化和波动,但同时结果中的杜宾检验值(DW=0.261<du(1.24))却显示出回归方程中存在严重的自相关问题。因此,需要在分析中加入自回归模型AR。加入一阶自回归变量AR(1)后得到:
ln(Y/L)t=0.29+0.21ln(K/L)t;R2=0.997;DW=1.433
在α=5%的显著水平下,调整后的回归方程很好的消除了自相关问题(DW=1.433),且各解释变量也都十分显著。其中回归系数0.21表明河南省经济发展中,资本投入的弹性系数α=0.21,即河南省1990—2014年间,资本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经济0.21个百分点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很容易知道劳动投入的弹性系数β=0.79,即劳动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河南经济增长0.79个百分点。由此,我们测算并确定了河南省(1990—2014年)的生产函数:Y=AOenK0.21L0.79。
(二)河南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
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RSolow)测算了技术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随后,在分别基于技术创新是希克斯中性和希克斯非中性的假设下,涌现出了许多其他可供参考的数学模型,当然各有其优缺点③。根据科学性、普遍性和可比性等原则,本研究采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统计局推荐的增长速度方程对技术创新促进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
1.增长速度方程
ΔA/A=ΔY/Y-αΔK/K-βΔL/L即r=y-αk-βl……(4),r、y、k、l其中分别表示技术创新年增长率、GDP年增长率、固定资本投资存量年增长率、劳动投入年增长率。经过对河南省1990—2014年间GDP、固定资产投资存量及劳动投入总量的调整和计算得到各自的年增长率,并依据方程(4)得到技术创新的年增长率(图2)。
整体上看,1990年以来河南省的GDP、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的年增长率存在相对平稳的波动;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却十分剧烈;四者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趋同特征。单个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的剧烈变化可能与长期以来河南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有关;劳动投入增长率在2001年出现了大幅下降,甚至当年的劳动投入增长率接近-1%,深入探究发现,在此期间河南农村人口向外转移现象十分严重(主要流向东南沿海打工),进而造成农村就业人口的持续减少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而后,随着河南创业环境的改善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客观上减缓了省内劳动力外流,具体地表现在劳动投入变化的逐步稳定;技术进步和GDP年增长率的相关性最强,直观上体现为技术进步对GDP增长的直接推动作用。
2.贡献率测算
根据索洛方程,科技创新、资本和劳动投入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分别表示为:E(r)=r/y*100%、E(k)=αk/y*100%、E(l)=βl/y*100%。据此得到河南省1990—2014年的技术创新、资本和劳动投入对GDP的贡献率(图3)。
图3河南省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和技术对GDP的贡献率
总体上看,2000年之前劳动投入对河南GDP的贡献率较大,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的贡献率呈现稳中下降的趋势;但在2001年之后,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扭转:劳动投入对河南GDP的贡献率迅速降低,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对GDP的贡献率稳步上升,这一趋势在近5年表现得更为突出。究其原因,首先,河南省政府在2001年通过并颁布了“河南省‘十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构建社会化创新体系”并实施和落实了一批重点创新工程,成为河南省技术创新增长率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陡增的重要因素。其次,2000—2001年间由于河南农村劳动力的外出转移导致劳动对GDP的贡献率急剧下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技术创新对GDP的贡献率。之后随着技术创新和劳动投入增长率的逐步稳定,两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趋于平稳。
三、强化河南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虽然技术创新对河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稳步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近5年的技术创新贡献率平均仅为43.6%(表1),与到2020年实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的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同时,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然呈现稳中有降的发展态势,但其绝对数依然很大。因此,在未来打造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下,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水平,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创新顶层设计,核心在于制度创新
根据“创新鼻祖”熊皮特的思想,其学术追随者将创新进一步分解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中,制度创新主要表现为市场组织形式和市场政策体制的完善和进步。制度创新往往先行于技术创新,并为技术创新提供有效率的环境和制度保障。首先,坚定市场经济道路,强化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保障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通过市场价格调节机制倒逼市场主体积极创新。其次,落实创新主体激励政策,例如通过加强对创新者专利的保护,让创新主体获得足够的创新垄断利润,激发其创新动力。再次,发挥政府财政导向功能,从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面支持创新发展,并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引导全社会金融系统对创新提供“全流程”、“多方位”的支持,打造金融支持创新的良好制度环境。同时,河南省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通盘考虑,重点理清政府和企业的创新边界,减少政府投入对企业投入的“挤出效应”,把重点放到对公共事业等私人部门不愿或较少进入的创新领域,并逐步加大对该领域的研发投入力度,做到政府和私人部门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
2.加快技术引进,更加注重自主科技创新
在河南省目前创新水平总体不高的情况下,通过从外部引进先进技术,发挥自身“后发优势”,享受创新科技的溢出效应,是一种很好的发展途径。例如,可以重点发挥郑州航空港与自贸区的对外窗口作用,利用政策、交通等优势吸引世界前沿高科技产业入驻,通过股权合作等方式消化吸收国外核心技术,为下一步对新技术的再创造奠定基础。当然,在引进外部先进科技的同时,一定要防止“重引进,轻消化”问题的出现,技术的创新说到底必须要实现自主化,只有实现了自主创新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享受到技术创新的最大利益和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同时,河南作为拥有丰厚文化的人口大省,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在学习国际先进理念的基础上,要注重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勇于善于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3.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加快科技创新全方位扩散
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低,是中国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河南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提高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进而加快创新的全方位扩散,是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拉动水平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改变目前“重成果,轻商业转化”的创新氛围,具体可以从深化科研院所的科研评价体制改革入手,扩大“产学研”结合密度,建立起与经济社会要求相配套的技术创新机制。其次,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让创新主体更多地享受到创新成果转化结出的果实,调动创新者转换科技成果的主动性。最后,在保障创新者享有专利保护权的前提下,为科技创新成果的扩散提供条件,政府可以建立科技信息发布平台,让新科技更多更快地散布于全社会各个行业之中。既提高了新科技的使用效率,又为下一步的创新奠定了社会基础。
注释
①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北京:科学出版社。②范围经济是指当一个生产单位采取多元化发展战略,生产多种存在相互关联的产品时,可以发挥产品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生产单位外部交易的内部化,从而降低自身生产成本。③事实上,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不可能完全精确地测度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唐未兵,等.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经济研究,2014,(7):31-43.
[2]万勇.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曾光,等.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度:1953—2013[J].中国科技论坛,2015,(7):22-27.
[4]李义平.创新与经济发展——重读熊皮特的《经济发展理论》[J].读书,2013,(2):20-28.
[5]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6]赵勇,白永秀.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09,(1):144-156.
[7]宋冬林,等.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81—2007)[J].中国社会科学,2011,(2):91-106.
[8]侯杰.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4):57-62.
(责任编辑:晓力)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5年度课题“约瑟夫•熊皮特的‘创新毁灭’思想与河南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吴银毫,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评论杂志社研究人员(郑州450002)。
责任编辑:赵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