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一带一路”建设与包容文化理念
2017-11-02 点击量: 2076
【字体:大 中 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明确要求,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统筹国内外形势变化制定的长远、重大战略,是我国发展到特定阶段以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必然结果。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需要秉承包容文化的核心理念,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进而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对话与交流,求同存异、共生共荣、和而不同,寻求文明互鉴的最大公约数,实现共建世界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以包容文化助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一体化新格局,并利用这个契机和平台扩大与完善中国对外投资空间,增加中国在全球经济合作中的话语权。“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重要的外交战略内容,需要在发展理念、参与主体、合作内容、互动模式、文化传统等方面,坚持包容文化、互联互通,通过各个领域的合作将不同国家贯通起来,在构建国际经济、政治以及人文新秩序的舞台上发挥合力。
一、以包容的发展理念加强战略沟通
近代以来西方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包括战后西方对外援助等各种名目的国际合作模式,实质上均以国际掠夺、竞争作为常态。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全球视野,更加自觉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一带一路”可谓是一项宏大的构想和系统性工程,通过倡导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坚持开放包容、共商共建的基本原则与发展理念,实现与周边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一带一路”需要以包容的发展理念,依靠沿线国家已经建立的的交流沟通机制,借助既有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平台,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旨,不断加强沿线国家之间在战略发展方面的交流,并在加强战略沟通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融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提出参与世界治理的新模式,在秉承包容的发展理念下推动中华文明回归世界文明主流,通过探索战略合作、政策设计、项目部署等共性,搭建包容性合作框架以及一致性的规则和思路。“一带一路”建设要将我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向外界传播,是实现和平贸易与文化交流之“路”,需要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实现深度沟通与对接,尊重差异、共生共荣,寻找多方利益的契合点与共同点,让更多国家与地区受益。在包容发展的理念之下,通过与沿线国家之间进行各个层面的发展战略沟通,寻求在项目、资金、技术与标准等方面的对接,不断促进合作发展,有效输出我国国内优势产能,共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同时,要积极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化、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模式,使之积极参与到全球产业的国际化分工与协作中来。继而,建立并完善多方力量的共同促进机制,以实现互利互赢,从而超越由于全球化而造成的发展差距与不平衡,推动建立更加和平、稳定而安全的和谐世界。
二、以包容的参与主体增强资源融通
“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项宏大战略和系统工程,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包容性外交的生动体现,是致力于经济、金融、贸易、人文与社会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其涵盖的地理范围包括了亚洲并延展到欧洲与非洲腹地,具有开放、包容、可延展等特征,为沿线国家之间谋求战略合作的机会提供较好的发展契机,对于促进区域资源互联互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水平。在此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秉持包容各参与主体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参与合作的意愿与方式,妥善处理与各参与主体之间在责权利方面的各种关系。以更加包容的参与主体增强区域资源的融合与合作,不断深化区域资源之间的融通,并整合参与主体的利益进行战略设计,从而充分体现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对沿线各国的重视与尊重,赢得更多的合作伙伴。沿线各参与主体无论自身有什么特点,均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平等参与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并基于本国的实际国情对合作产生影响。对于不同参与主体的包容,可以更好地进行双方与多方的沟通和理解,以便各方找到适合自己的合作方式与内容进行优势互补,以实现不同参与主体下发展战略的对接。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将亚太经济圈与欧洲经济圈进行贯通,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存在无法回避的差异,发展的快慢、早晚、强弱均不同。要跨越传统的地缘区域界限,在参与主体方面最大限度地遵循包容原则,以便全面调动沿线国家与地区参与的主体意识性,使其产生认同感与融入感,将自身的生产优势与沿线国家的国情结合起来。对于沿线参与国家的身份限制可以降到最低,提倡开放性、多样化经营,倡导政府、企业、民间等多层级交往。“一带一路”可谓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一方面需要扩大沿线国家自身的投入与建设,实现与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融通,另一方面需要面向数量更多、多样化程度更高的参与主体,全面实施开放政策,不针对、不排斥任何一个参与主体,更加广泛地选择合作伙伴,增强资源之间的相互融通。
三、以包容的合作内容促进贸易畅通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经济发展水平仍旧处于上升时期的发展中国家,这为开展互惠互利的合作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前景。“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开放发展、优势互补创造了新的机遇,可以充分挖掘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内容与潜力,提高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内容、方式与范围,提升沿线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格局中的地位,进而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对外贸易的活跃程度。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其实是在积极推动世界政治与经济版图的重构,推动中国积极提供更加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公共产品,这也标志着中国逐渐融入并影响全球性文明的深刻转型。“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各国国情、利益和诉求都不尽相同,难免会在某些局部无法契合,需要以更加包容的合作内容,不断扩大贸易合作的规模与水平,充分释放参与国在贸易合作方面的潜力。由此,“一带一路”建设势必需要以包容的合作内容,优化中国与合作伙伴的对外贸易资源,增加与沿线国家的对外贸易力度,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在对外贸易的份额中占有的比重。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自发展的特点、优势和需要,要积极支持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成高效、高质的合作。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推动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融通,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必须以包容的合作内容,促使融资与贸易的高效化与便利化,消除资金融通与贸易发展的壁垒,不断加强双边投资与贸易保护,从而避免贸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要建立消除误会与摩擦的体制机制,积极营造各国良好的合作氛围,主动同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商并细化贸易往来方案,探索国与国合作的新模式。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主动参与全球国际化分工协作,充分了解国际市场的相关规则与法律制度,完善与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与规避风险的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更加需要心怀天下、同舟共济的胸襟,真正实现达则兼济天下,要兼顾沿线国家共同利益,重视各国合理、正当而实际的需求和利益,最终和各国实现共赢,在寻求国家利益的同时使得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并促进贸易畅通。“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以包容的合作内容,带动沿线国家在经贸方面的合作,还将促进其他诸多方面的合作,为构建新一轮全球化新架构而作出积极努力。
四、以包容的互动模式保障信息互通
“一带一路”倡议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它可以将沿线的不同国家,共同聚拢到一个“共同体”的大框架下。作为国家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建设将打通中国向西以及向南开放的通道,其辐射区域包括南亚、东南亚、中亚、西亚,乃至部分的欧洲区域,大力推进信息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为推动实现双边或多边经济互动,“一带一路”倡议在既有多边合作机制的条件下要继续推进合作,并为已经运转的上合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中国—东盟等机制,注入新一轮的活力,并不断提升内涵。包容的互动模式以保障信息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发展的必然趋势,包容的互动模式可以最大化减少互联互通的实施周期、大幅度降低互联互通建设和运维成本。因此,需要加强信息互通合作的顶层设计,促进信息网络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协作,聚合各方力量推进建设,解决跨境多边协调难题。
“一带一路”建设倡导更具包容性的对外开放与战略合作,引领国际间的合作新风尚、新模式。中国势必会成为全球互联互通的动力源和重要网络节点,保障信息之间的互通有无,促成合作主体之间在走出去与引进来之间进行双向互动,也是“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进行包容性开放的重要内涵。“一带一路”不仅横跨欧亚大陆,而且覆盖了60多个不同文化的国家和地区,涉及国家与地区的差异较大。沿线国家不仅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模式也同样具有差异度,需要以包容的互动模式加强沿线国家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特别是信息、交通和口岸等方面的建设,不断加强政府与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也指出,加强文化部门与传媒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扩大宣传与推广,努力营造和谐友好的舆论环境。要通过包容的互动模式积极介绍、阐释和参与,增进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发展信心,努力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合作认同。“一带一路”需要重点支持中国与沿线国家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沿线地区的信息传播与物流,促成双向或多边贸易往来。以包容的互动模式,推动沿线国家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降低沿线国家的接入成本、缩小数字鸿沟,使各国人民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从而超越普通的地理概念,用新技术、新理念组建成新的生态系统。
五、以包容的文化传统推进民心相通
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而文化的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化趋势中的重要表征之一。“一带一路”建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势而制定的重要战略,充分展示了全球化时代的文明自信与文明自觉。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多,而各个国家的文化、民族、信仰等不尽相同,经济水平也各不相同,实现合作共赢发展充满挑战。“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君子和而不同”的生动实践,其背后展现的是自信而包容的大国心态,这种带有东方智慧的文化主张需要经过讲述、传播,以便让越来越多国家的感知与认同。以包容的文化传统推动新的、更大的文化认同,进而以东方特有的哲学智慧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有益资源,打造有共同价值观指向的文化共同体。众所周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文化资源丰富而厚重,灿烂而辉煌。据统计,沿线各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分布比较密集,既有古城、宫殿等建筑遗迹,也有雕塑、壁画等世界艺术珍品,还有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带一路”建设必须以包容的文化传统,进行互联互通,以促进民心相通。
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优势,不同的文化优势成为其相互吸引、补充的动力,各个民族之间既需要相互学习借鉴,又需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同时,不同的民族又都希望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得到帮助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沿线各个国家在文化传统与民族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差异,而文明对话、人文交流可以推动实现民心相通、互信互惠,这种相互借鉴、和谐相处之道应该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与前提,也同样是沿线国家之间开展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保障。“一带一路”构建的是文化发展与合作的广阔市场与空间,应以促进民心相通为主旨,发挥文化能够推动实现共荣共生、民胞物与的特质,突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的文化传统特点,包括文化固有资源与地域的局限,以包容的文化传统推动国家之间的共建与共享。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向纵深领域发展,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较为深层的人文交流会得到不断延伸与拓展,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合作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和主导国,中国应以文化交流为载体,积极搭建各类平台,传播“天下大同”“以和为贵”等东方价值观,努力营造和睦共处的外部发展环境,取得沿线国家的普遍接受与支持。由此,要做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传播工作,借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塑造更加积极健康、诚信友好的大国形象,在国际舆论中的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是应有之义。
目前,全球性发展正处在深远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之中,从经济影响力来看,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中国理应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自身应该拥有的主导作用,中国也同样亟需提高引领国际合作的能力与水平。“一带一路”倡议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它并不为有意愿参与的国家或地区设置太多限制,而是以自主、平等、协商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以尊重维护各参与主体的根本利益为目的谋求各个层面与各国领域内的合作,发挥好各个国家的优势,实现沿线国家的协调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可以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更为沿线国家共同发力、共谋发展探索出了新的发展路径,将实现中国梦与实现世界梦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中,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中国要以更加包容的文化营建与沿线国家同舟共济、共谋进步的发展环境,以期与沿线诸国实现共赢,真正构建起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从而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发展。
作者介绍:李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副研究员/副社长。
责任编辑:沐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