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农村土地市场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明星研究员畅谈乡村振兴战略
2018-01-17    点击量:  1916   来源:《河南日报》(2018年1月17日 07版)   作者:陈明星
【字体:

编者按:

1月12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学习传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我省相关贯彻落实意见,为我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更好地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本报特邀“三农”专家从不同角度就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1

    让市场引领生产,减少无效供给

    2

    建立起有利于实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的农业市场环境和体制机制

    3

    以质量和效益为归宿,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优化生态链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农业发展导向的这一根本性转变,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的新趋势新特征。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在科学把握这一新趋势新特征的基础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安排部署,是2018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

    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并非意味着对农产品生产的放松,相反,仍然需要持续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严守耕地红线,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应用,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用现代科技成果巩固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此基础上,针对增产导向下增产不增收、资源环境难以持续的弊端,强化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形成对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正向激励的优质优价机制,让市场引领生产,减少无效供给,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不断满足人们对更安全、更丰富、更高品质的农产品和生态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内在地要求农业政策导向的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它并不能取代甚至否定政府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某些方面也能促进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推进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政府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观,而要积极强化政策引导、加强公共服务,改善制度供给,在资金、土地、信息等要素融通上减阻力、增助力,建立起有利于实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的农业市场环境和体制机制。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建立完善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

    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求必须强化创新驱动。首先是科技创新,加强信息化及农业农村科技进步与推广,强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及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建设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云平台,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其次是发展模式创新,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休闲旅游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然必须结合实际,不好高骛远贪大求洋,绝不能无视现有的产业基础一味“追新”,须知在新兴产业里也有低附加值环节,而在传统产业里也可能具有高技术因素,同样可能产生高附加值,重要的是用先进理念和元素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提升。最后是提质增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以质量和效益为归宿,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优化生态链,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使优质绿色农产品的价格在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充分彰显,使增值收益能够为农民合理分享。

    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求必须推动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不仅要解决农产品短期数量平衡问题,更要提升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不仅要考虑生产结构问题,更要优化产业结构、经营结构;不仅要进行生产力范畴内的调整,更要注重体制改革和内生动力培育。因此,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着力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配置市场化,盘活农村资源资产,积极稳妥推进农地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社会服务方式、产业组织方式、农村管理方式,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作者陈明星,系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激活农村土地市场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