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平:往事拾遗 ——崔大华与社科院
那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1982年8月26日,我随崔大华从商丘师专(河南商丘师院的前身)举家搬迁到郑州,从此,河南省社科院就成了我们永远的家。往事如烟、如梦,但历历在目......
还是先从我们怎么来到社科院说起吧。崔大华40岁那年,从商丘师专考取了侯外庐先生的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留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工作。因为难以解决我和两个孩子的进京户口(当时人们都把户口看得很重要),所以崔大华同时给安徽河南两省社科院写了要求解决家庭团聚的信,很快收到河南省社科院同意接纳的回信。唐茂荣书记当时担任人事处处长,是他去商丘先行将我调来社科院的,崔大华国庆节后才返京办理离京手续。事情很蹊跷的是:在我们收到河南社科院回信的十多天后,也收到了安徽社科院同意接纳的回信。崔大华是安徽人,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希望他回老家工作,他也很想回去,但他被河南社科院的诚意打动,而且已经答应来哲学所,应该言而有信,于是就下决心在郑州安家了。
我们刚到郑州时,家属院无空房,院里临时安排我们住进附近的旅馆,约四五天后搬进院办公楼(现在的文化路50号)东边的小灰楼(此楼现在已看不到了),一月后又搬到家属院原一号楼离大门口最近的那套宿舍(此楼现在也不存在了)。以后院里陆续盖起新楼,我们又搬了三次家,分别住进五号楼六号楼及如今的二号楼。我们是河南社科院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与大伙儿一起同甘苦共命运,随着社科院的发展,我们搬一次家生活就提高一步。在社科院的这三十多年里,是崔大华一生中最安稳最舒心最丰收的岁月。他在这里潜心治学、分秒必争、埋头苦干,撰写并出版了《庄子歧解》《庄学研究》《儒学引论》《儒学的现代命运》等专著,并在国内外许多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近百篇论文,实现了他在年轻时就孜孜追求的夙愿。崔大华所取得的成绩,固然与他勇攀高峰的精神和刻苦勤劳的品德有关,当然也得益于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的伟大时代和出版社的慧眼识珠,但是,河南省社科院为他提供了做学问的优越条件是功不可没的!是我们永远牢记永远感激的!
几十年中,由于院领导和同志们的推荐,崔大华获得过河南省劳动模范、优秀专家、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2012年10月,院里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主办了“《儒学的现代命运》出版暨崔大华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2013年11月25日,崔大华患脑溢血在广州去世,喻新安院长带领各处所代表同志南下悼念。他在悼词中称赞崔大华“以其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成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面旗帜,以一丝不苟严谨的学风和唯真理是从的学术原则,成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的学术良心!”崔大华确实没有辜负社科院的各届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与鼓励,这是我每次回忆往事时都感到欣慰的。
今年3月,谷建全院长和哲学所所长王景全同志到我家,告知将整理编辑出版《崔大华全集》(包括崔大华已出版和未出版的遗作)。这是泽及后人的好事,是一件为复兴民族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做贡献的大好事情!还有,哲学所代云同志申请的《崔大华先生学术思想研究》课题也中标了!好事连连,可以告慰崔大华在天之灵了!
(作者系原情报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崔大华家属)
附录:
悼大华同年
任崇岳
乍闻大华乘鹤去,几回掩卷黯伤神。
长憶京师同窗日,博学洽闻第一人。
《庄子歧解》称精辟,《南宋陆学》惊士林。
每值月白风清夜,教人如何不憶君?
注:古人称同榜为同年,同学亦称同年。我与大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同学并同庚,大华大我一月。这首俚诗写于2013年,2016年12月正平送我大华论文集,感慨系之,重新抄录,纪念故友。任崇岳 2017.1.6。
追思
李正平
君似流星划空过,一线光芒闪宇宙;
历史长河流不断,君如水珠融其中。
责任编辑: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