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宁:时光荏苒,感恩常存 ——纪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一点感悟

2019-10-29    点击量:  2906   来源:院科研处   作者:张冬宁
【字体:

正值金秋时节,在这个迎来丰收喜悦的季节里我院迎来了隆重的建院40周年纪念活动。在我看来,这样的纪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且意义深远的,其现实意义在于让每一个个体变得更好,让人与人、人与部门、部门与部门的关系更加和谐流畅,有利于院干部职工用一种更为阳光快乐的心态高效的开展工作,并帮助我院创建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工作风气、工作氛围,最终推动院各项工作更顺利的展开。

自我入院工作以来,“感恩”二字一直长存心中。感恩,它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让人们在接受帮助时深受感动,去帮助他人时心生满足。它并不仅仅是表面上别人帮了你,你口头道一句谢谢那么简单,其意义还在于能够从内心深处发自肺腑的去感激你所处的环境、你的领导同事、你家人朋友和你自己。只有将这种感谢深深融入到自身的灵魂和血液中来,才能战胜自己内心的阴暗面,驱除身上所沾染的负能量,提升自己的格局,少嫉妒、少怨恨,最终让整个内心归于平静,不忘初心作更好的自己。结合我院的工作实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待“感恩”。

首先,感恩大的工作环境。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大环境的好坏对于个人乃至团体的发展走向有着巨大的影响。杂志社的部门领导就经常教导我们一定要懂得感恩自己所处的平台,他们经常提醒我们正是这个平台的高度决定了你的高度有多高,你的视野有多远,你的前路是平坦还是坎坷。就拿本刊为例,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数年时间里由一个新创的刊物跻身成为河南省期刊评名列前茅的学术刊物,成为在全国学术界拥有一定影响力,获得专家一致赞誉和认可的学术交流平台,其不光凝结的是我们个人、团体的勤奋汗水,其中更有我院领导决策层的心血。正是因为我们是站在河南社科院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背后依靠着优质的学术资源宝库这棵大树,中原文化研究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这里面要特别感谢院领导决策层和各个科研所的支持和帮助,因为一本学术刊物,在还没有成为C刊或核心期刊的情况下,要想让它保证自身学术质量和追求的前提下去盈利,去市场化运作,是有很大难度的。尤其是在这个全力冲击C刊和核心期刊的决胜阶段,就更不离开的我院学术资源和财政资源的支持。在这一点上,我们杂志社的全体同仁都对社科院抱以最真挚的感恩之心。

其次,感恩你的领导同事。如果说大的平台决定了你的高度,那么你与身边领导同事的相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以怎样的心态投入到日常工作中来。在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感恩之心无疑是很重要的。你帮助了一个懂得感恩的人,那么在你分身乏术的时候他也会主动帮你去分担。同样,别人帮助了你,你要记住,要懂得感恩,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心态来回馈他人,切勿在你的恩人需要你的帮助时推三阻四。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帮助你并不是因为义务,也不一定是要求回报,而是因为他们拥有感恩之心。以我自己为例,在两年前还是初出校园的懵懂青年,但来到杂志社的这段时间里,学习到东西的却是在校园的好几倍,真真正正的明白了如何做事、做人!这其中不但领导以身作则地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对工作的敬业,对事业的追求,对学术的敬畏之心,而且身边的诸位老师同事都用不同的方式教导我们这些新进单位的年轻人如何面对社会角色的转变。正是这种不求回报的帮助,我们才会有所进步和成长,而心中的所怀的感恩之情则不断的激励我们去更努力的工作。在这个集体内,无论是领导还是同事,大家都用一种真诚心态来相互沟通交流,感恩之心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这种感情大家都深深收于内心最深处灵魂之中。与之带来的就是整个团体拥有着和谐美好的氛围,每一个人都更加担当,工作中充满激情,比如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们杂志社在创办微信公众号时,为了顺应于期刊的未来发展和转型,在没有任何额外收入的情况下,我单位同事坚持在日常工作外每日推送有价值的学术信息,一年365日,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原文化研究风雨无阻,从不松懈。这个过程虽然有些辛苦,但我和同事们不是去躲,去相互推脱,而是勇于去承担,把相互帮扶当做一种快乐一种常态,从不去计较一时的得失。这都是我们对于领导和同事深怀感恩之心而带来工作心态的改变。感恩,让我们每一个个体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一起奋斗!

最后,除了感恩,人还需有敬畏,这里的敬畏不但是指尊敬畏惧,也有尊重谨慎的意思。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只有有所敬畏,才能有所操守,才能牢牢守住自己的底线而不放松。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不但应该在道德上有所敬畏,也应该敬畏学术,敬畏科学本身,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正有创新有思想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回望河南社科院建院的40年里,沧海激荡,百舸争流,走出了许许多多学术大家和理论专家,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优秀的平台,帮助我个人一步步的成长。时光荏苒,感恩长存,祝愿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迈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系《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璇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张冬宁:时光荏苒,感恩常存 ——纪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一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