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程】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加快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2020-06-30    点击量:  8319   来源: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   作者:城市与环境研究所课题组
【字体:

城市群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与质量提升其中最关键因素是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心城市来引领。这一引领作用的发挥需要中心城市具备强大的经济辐射、流通枢纽、科技创新、高等级服务和区域协调等多元功能。郑州是中原城市群的龙头,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郑州为中心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郑州应把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这一重大契机,深植于中原城市群,全方位提升自身实力,以实力支撑各项功能的强化,从而充分发挥其对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

一、郑州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经济辐射

作为全国经济活动网络的主要连接点,国家中心城市对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起主导作用。2018年郑州人口达到1013.6万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143.3亿元,增长8.1%,人均GDP为10.14万元人民币,是全国人均水平(6.46万元人民币)的1.6倍,城镇化率达到73.40%,是全国平均水平(约为59.58%)的1.23倍。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不仅具有中原城市群第一的经济总量,而且正在大力推动特色鲜明的产业链与不断拓展的价值链、日益完善的供应链加速融合,为引领、辐射和带动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流通枢纽

中原城市群地处陇海—京广的“大黄金十字”交叉地区,发达的综合交通通信网络已经形成,这为城市群内城镇的内聚外联提供了保证。陇海—京广两大铁路枢纽在郑州交汇,以全国少有的大黄金十字交叉形成中原城市群的主干骨架。三横五纵的国家铁路干线与密集分布的铁路支线、地方铁路,共同编织了中原城市群发达的铁路交通网络。国家骨干公用电信网的“三纵三横”和南北、东西两条架空光缆干线,构成“四纵四横”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强大的实力,使中原城市群内部的凝聚和外部的互动、交流、协作获得了有力的支撑。

(三)创新带动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驱动力。近年来,郑州市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努力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深入实施“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智汇郑州·1+7人才引进计划”,加快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大师人才及团队的步伐。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467.6亿元,是2010年的10.7倍,有力支撑了中原城市群创业创新能力提升。

(四)高等级服务

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第三产业发达,为中原城市群周边地区乃至全国提供高等级的生产服务和社会服务。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依托全国性市场体系和科技教育人才等高端要素优势,通过产业互补协作,构建信息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及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以国际会展业为例,2018年郑州举办展会数量位居全国第四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成功揽获中国会展最具办展幸福感城市、中国优秀会展城市、中国会展名城、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四项荣誉。

(五)区域协调

从中原城市群城镇体系布局来看,总体上为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引领,洛阳为副中心城市,商丘、南阳、安阳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相呼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其中,郑州通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强化物流及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和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对外开放门户功能,全面增强了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有力地支撑了中原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二、郑州引领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辐射方面

从经济总量看,郑州市总体经济实力偏弱,2018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第八,仅高于西安。从产业结构看,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郑州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的增加值的GDP占比较低,对郑州打造枢纽型网络城市的支撑力不足;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程度排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之首,对房地产业过度依赖。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工业多布局在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新兴产业比重较小;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未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产业名片。以上情况导致郑州市对中原城市群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较弱。

(二)流通枢纽方面

从交通枢纽来看,郑州的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显著,但货物运输总量、旅客运输量与旅客周转量较低。从交通设施互联互通看,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郑州在城际公交化方面较为不足,还未形成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阻碍了要素的配置。

(三)创新带动方面

2012-2017年郑州科教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较低;在2012-2016年,郑州科教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由0.199%下跌至0.134%,2017年回升至0.139%。2014-2017年郑州科教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在国家中心城市中的排名一直是倒数第一。2012-2017年郑州R&D 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不高;2017年郑州R&D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在我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二。2012-2016年郑州的专利密度在我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位居倒数第二;2017年位居倒数第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四)高等级服务方面

从2017年的截面数据来看,在高端技术服务业中,郑州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数为62042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为44004人,排名均在我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居倒数第一。与邻近的武汉和西安相比,郑州高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数也明显落后。2017年郑州机场及港口货物吞吐量在全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位居倒数第二;2017年郑州民航旅客吞吐量位居国家中心城市倒数第三。2012-2017年郑州举办国际会议次数、入境旅游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重均在全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名列倒数第一。显然,郑州的国际影响力仍然较弱,建设成国际化、人文化的大都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区域协调方面

国家中心城市的区域协调能力主要体现在其公共管理水平上,一般来说,国家中心城市公共管理水平越高,对周边地区的服务能力就越好,其区域协调能力就越强。与2012年相比,2017年郑州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数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无论是2012年还是2017年,郑州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从业人数在全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均是最少的。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无论是2012年还是2017年,郑州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从业人数均位居倒数第三。为了更好地引领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郑州区域协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加快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力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主引擎

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推动战略支撑产业集群提质增效,重点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大力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期货交易等具有独特优势的领域搭建辐射全国的特色化、专业化服务平台;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环境,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扩大就业容量。积极培育新经济,为城市产业接续发展打好基础。

(二)强化拓展枢纽功能,畅通中原城市群内外高效链接

构建以航空港为核心、多式联运的郑州国际交通门户枢纽,巩固提升米字型高铁枢纽客运功能,打造现代化铁路货运枢纽。打造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以航空、铁路为骨干建设国际物流通道,依托快速铁路、高等级公路、普通公路等构建中原城市群集疏网络。大力推进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体系,做好平台和软件服务,强化信息枢纽功能。

(三)汇集盘活科技创新资源,培育中原城市群活力之源

优化鼓励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建构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创新分配机制改革。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开创新创业走廊、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区域性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建设,推进重大政策先行先试,发展开放式众创空间,支持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聚合创新创业资源,探索更加灵活和开放的人才培养、引进及使用机制。

(四)优化外向服务功能,发挥好在中原城市群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立足于服务中原城市群实体经济优化现代金融服务,依托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吸引各类金融配套服务机构集聚发展。高水平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促进商贸和物流深度互动。进一步完善其它生产性服务,支持本地企业发展,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郑设立分支机构及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四是加快自贸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制度创新,打造铁公海联运、空陆联运平台,建设内陆口岸体系。五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标杆并引领城市群营商环境全面优化。

(五)建设幸福宜居都市,助力中原城市群引才留人

坚决落实“房住不炒”,更多的运用市场手段建立以满足居住需求为目标的多渠道、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降低城市居住成本。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同时合理配置与布局,切实保障基本民生需求。进一步优化交通基础设施配置,并从居民文明素质和政府精细化治理能力入手,着力规范城市秩序,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四是加强污染防治,构建城市生态系统,促进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绿色化转型,建设生态和谐都市。

四、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加快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区

坚持区域经济和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构建郑州大都市区“1+4”的空间发展格局。加快拓展郑州市域发展空间,积极推进郑州市属县(市)改区进程。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布局,向周边城市疏解非中心城市功能,缓解郑州中心城区资源环境压力。加强“1+4”都市圈内所有的市属县区中心城镇与郑州中心城区的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半小时交通圈。有步骤推进郑州主城区进行城市有机更新,重视城市空间留白,为未来发展预留城市空间。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工业大气污染治理,协同治理流域水污染,持续深化土壤、固废污染和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严格城市生态空间管控,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加强生态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黄河流域郑州段的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恢复和提升湿地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立和完善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

(三)强化人才支撑,建设中原城市群人才高地

构建适合省情、开放灵活的人才培养、引进和和使用机制,为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持续推进和完善“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文化创意、大数据技术、智能化制造等主导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引进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创造适合青年人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吸引大学生毕业留郑就业创业。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推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根据郑州产业发展特色和发展方向开设服务机器人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专业,大力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四)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引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矛盾纠纷调解新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重视社会心理服务,对特殊人群的社会情绪和社会心态给予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广泛应用现代安防监控技术设备,提高城市安防水平。增强公共安全保障,建立和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维护国家安全,防范敌对势力渗透和破坏活动。

(五)制定一揽子保障措施,为引领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制定一揽子保障措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政策和体制机制保障。建立和完善组织协调机制,统筹研究和协调解决中心城市建设以及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中原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与国家部门的对口衔接,积极争取国家的改革试点、重大项目布局等各类支持政策。建立和完善项目储备和推进机制,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率。构建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机制,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协调落实建设资金,建立重点项目环境容量指标协调机制,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建立民间智库,为中心城市建设及引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大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1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试点项目

课题负责人:柏程豫

课题组成员:吴旭晓  左雯  李建华  易雪琴  彭俊杰

 





责任编辑:璇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创新工程】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加快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