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冰: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延续华夏历史文脉

2020-09-22    点击量:  238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9月21日)   作者:卢冰
【字体:

黄河地跨九省区,保留的文化遗产极其丰富。黄河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促使华夏文明不断走向融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内核。保护好黄河文化遗产、弘扬好黄河文化,对延续历史文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加强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现有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体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保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稳定有序开展。首先要统筹规划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机制。黄河流域地跨九省,各个省份之间应建立沟通合作机制,统筹规划黄河历史遗迹申报、黄河文化综合展示等工作。政府各部门之间也应加强协调和沟通,综合考虑黄河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地理位置和价值意义,制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例如,黄河故道的文化遗存就涉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4省15个城市,要做好黄河故道上建筑、墓葬、遗址、民间故事等文化遗产保护,就必须统筹兼顾各个区域内的具体情况。沿黄九省区45家博物馆联合成立了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推出黄河文明系列巡回展和线上直播活动,开启了博物馆展示、教育功能的新思路。其次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依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16字方针,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全面评估黄河文化遗产的综合价值,为后续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再次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需要符合国情,同时参照国际标准,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各个地市也可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如洛阳市自2017年开始实施《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地方性非遗保护工作法治化走在了全国前列。

创新展示模式,让文物活起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不能截然分开,应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让文物活起来,让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传统文化之美。一是将黄河文化的元素融入城市形象中。通过提炼黄河文化的核心标识,将其融入城市建设和形象展示中,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通过确立城市文化定位,将黄河文化中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黄河号子等非遗项目物态化,表现到地铁、广场、文化场馆、地标建筑等场景中,建立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彰显城市的独特魅力。二是推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持续化、常态化。我国将每年的六月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文化遗产日”,各地都会在当天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宣传、展示、表演活动;除此之外,还应扩大传播范围,将文化遗产的推广融入节庆活动、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以及中小学研学活动和大学学科教育体系中。通过向大众展示多种多样的文化遗产,增强民众的文化体验感和获得感,同时也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后备人才。三是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传播效应,探索新的文化遗产展示模式。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博物馆陈列展示方式,如济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利用虚拟投影、4D技术等展示非遗项目。沿黄九省区博物馆开启在线直播,从公众兴趣出发,变被动的游览为主动的展示,增强民众的文化参与感和体验感。同时,直播活动也是对博物馆游览方式的一次革命性升级,不仅解决了疫情之下民众不能到馆参观的问题,更为以后长期的博物馆线上互动打开了新的突破口。当下传播载体、渠道、路径变得日益多元多样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打破固有的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宣传模式,让文化遗产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华夏文脉。首先要加强对黄河文化遗产的梳理研究,编制黄河文化遗产名录,加快黄河文化系列丛书的编纂出版,建立文化遗产数据库,实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世代保存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其次要大力弘扬黄河文化,以新民俗引领社会新风尚。在研究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新时代人民为传统节日注入新活力,音乐快闪、指尖祝福、灯光秀等新民俗日益成为中华儿女表达美好祝福的方式。新民俗的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也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好、引导好新民俗文化,对于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次要大力弘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水害频发,“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中华儿女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历史。黄河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大力弘扬黄河精神,才能更好地激励华夏儿女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最后要积极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自信。黄河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自夏至北宋,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文明孕育了炎黄子孙共同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以人文遗址为依托,以寻根文化为主题,举办各种文化、经贸交流活动,培根铸魂,传承中华文明,延续华夏文脉。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文明象征和文化积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保存文化多样性、唤醒文化自觉、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具有重大意义。我们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延续历史文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9月21日)





责任编辑:晓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卢冰: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延续华夏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