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专家谈】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11-05    点击量:  4534   来源:大河网(2021年11月05日)   作者:杜明军
【字体:

在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楼阳生同志指出,要“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活则全盘活,县域强则省域强。”河南县域经济对全省的经济发展作用巨大,在全省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河南县域面积在全省占比近九成,常住人口在全省占比超七成。河南全省GDP总量的70%左右源自县域经济创造;就业人口的70%左右源自县域经济吸纳;地方财政收入的约35%源自县域经济贡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约70%源自县域经济实现;全省消费市场的至少半壁江山源自县域经济拉动。具有基础地位的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水平高低,对保证“县域经济‘成高原’”,落实“两个确保”具有重大价值作用,“要把县域治理‘三起来’作为根本遵循,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彰显特色,在创新体制机制中激发活力、破解难题。”

一、科学认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外延

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更加重视效益效率目标的经济新常态的重大科学判断,并在201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基于新时代发展特征的理性认知,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政策导向、宏观调控等战略部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在于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对于县域经济而言,不仅意味着县级区域内各要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和最有效全方位配置,实现县域范围内经济社会、自然资源、人才智力与科学技术等协调统一发展;也意味着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高水平发展;更是稳步落实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全面系统发展。

二、深刻理解县域经济的典型性特征对高质量发展的特殊作用价值

县域经济的典型性特征决定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逻辑,约束着县域兴则市域兴、市域兴则省域兴的发展轨迹;意味着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制约着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态势。一是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行政区划型经济。二是县域经济具有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区域区划界线明确。三是县域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能动性,以县级行政作为市场调控主体,存在县级财政职能职责。四是县域经济依托地理空间区位、历史人文积淀、特定资源环境等关联,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质相对明显。五是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属于非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特征。六是县域经济属于具有特定比较优势的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个环节,涵盖一、二、三产业等各个部门;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国民经济,不是“小而全”。七是县域经济通常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为其发展主题和方向。县域经济的以上典型性特征决定着:县域经济基于县级行政区划而形成,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能或需要突破行政区划约束,以更大视野、在更大区域范围内配置资源,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实力可以超过地级市行政区,甚至直逼一些省级行政区。可以讲,县域地域范围可能不广,但发展空间可以很广。县域经济可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舞台,纵横捭阖、大有作为。同时,县域经济涵盖了除国防和外交之外的几乎所有行政事务,县域经济的行政边界范围趋于“无限”,责任重大,发展治理任务千头万绪,需要直接满足形形色色基层普通群众的高质量发展诉求。

三、专注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动力功能

河南县域经济人均指标占有量比全省平均水平低,发展总体薄弱、基础不实,平均增长速度慢,县域之间差距悬殊,发展相对不平衡,多数是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有的还是农业弱县,需要专注打造县域经济的引擎动力,依托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化解前进障碍。县域大部分乡村产业基础薄弱,农业长期处于“输血”“失血”“贫血”状态,很难与城镇形成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关系,但常常具有乡村产业特色资源可以挖掘、亟待发现,可借助县城生产和生活成本相对城市较低的优势,释放县城在产业布局、生活消费等方面的交易便利性和区域集聚性,引领更多发展红利向乡村流动,助推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首要与关键在于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可依托县域特色乡镇经济的基石、支点作用,引领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进入乡村基层,激活土地、生态、品牌等优势资源,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形成联动效应,实现乡村空间的价值增值,形成持久发展动力。

四、系统明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判引领标准

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明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标准,客观反映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优劣,破解绝对优势、比较优势等传统理论阐释县域资源优化配置的盲区,以新视角完善和扩展经济增长理论,挖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优势和差距存在的内在动因,引领县域经济发展视野。依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评判标准,着眼于实际评价和整体比较,使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在超出地域自身空间范围大环境的战略地位能更清晰地得到映照,深入评价县域经济内在联系优化资源配置的深层次问题,指导与引领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价值整体提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判标准应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与战略指向,按照突出导向性、坚持科学性、体现客观性、注重操作性的原则,科学设置评判标准,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切实把县域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引导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判标准应从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与高质量发展导向出发,通常应把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和生态功能定位等作为关键现实依托,分类施策。具体而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判标准须高度体现5大发展理念的践行情况。可根据各评价事项的重要程度及作用地位,科学选择不同权重,以充分确保综合考核评价标准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引领作用。

五、全面把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重要,其内部自身经济结构整体上处于较低层次,主导产业现代化程度较低,附加值不高;受制于市场利益机制驱动,县域外部的城镇“虹吸效应”常常较为严重。推动县域经济迈向新的水平或更高台阶,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和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全面把握努力方向。

首先,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落实“特色”理念。基于县域经济自身发展实际,依托县域特色凸显发展优势,依托县域特色带动品质提升,依托县域特色体现竞争能力,依托县域特色创造效率效益。一是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在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借力“一镇一品”、甚至是“一县一品”等特色发展,做强做大县域经济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打造范围经济,成就县域自身发展特色。二是打造县域经济特色平台,从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趋势要求,挖掘县域经济的平台资源,挖掘构筑包括特色的园区、小镇、农庄、基地等特色产业有效载体。三是探寻县域经济特色模式,把握经济发展规律要求,寻求与大生产接轨,同现代经营方式对接,最大限度的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在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探寻打造促进县域经济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体制机制和组织构架。

其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落实“融合”理念。树立互动共赢融合理念,在融合中开辟新商机、展现新动力,极致挖掘政策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县域经济的资源配置空间,提高要素组合效益;增加县域产品运营盈利水平,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提升产业发展档次。一是推进县域经济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推动城乡要素自由平等交换等城乡融合的关键环节,扩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以充分运用农村资源在市场化规制后的发展能量。二是推动县域经济产业融合,做深做强单项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融合拓展和催生新的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推动县域经济功能融合,科学利用现有基础,有机耦合产业发展、需求拓展和政策指向,依托生产与服务的多样化整合,打造县域经济田园综合体、康养综合体、特色小镇等,以及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以综合满足社会多方需求。

再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落实“内合外联”理念。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宽广博大的胸襟,首要落实周边县域区际之间的联合联动,同时关注跨界联络合作。依托联合补充发展短板,依托联合规避争斗内耗,依托联合防控发展风险。一是联合构建产业发展园区构架,探索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发展合作园区,以突破县域经济行政辖区自身资源供给瓶颈,打破行政封锁和市场分割,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统筹规划和要素优化配置。二是联合推进县域经济关联的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基于县域经济共同利益诉求的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第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落实“借势借力”理念。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不懈探寻发展机遇,依托嫁接外部发展势能获得转型升级实惠,依托借力外部动能获得发展先机,依托借助外部资源条件实现发展超越。一是研究把握国家发展战略之优势机遇,发掘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囊括的资金、项目和政策等的综合红利。争取国家重大战略利好,通过战略平台争取先行先试的权利,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同时,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研究探寻和借用先进地区发展之实践经验和优势资源,探寻借力与发达地区在互换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共赢合作,借鉴一流营商环境构建的丰富经验和典型做法,学习新经济新动能培育构建的有效路径,吸引先进的资源要素,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搭便车,后来居上,齐头并进。

(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杜明军)

来源:大河网(2021年11月05日)








责任编辑:璇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专家谈】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