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河南省社科院课题组:河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调研报告

2023-08-08    点击量:  58377   来源:顶端新闻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字体:

5A624025D129469E91F6F4B13C6F934A-6-2.jpg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强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夯实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动力的必由之路。河南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省情实际提出“全链条壮大数字核心产业,打造国家级数字产业集群”等发展部署。为深入把握我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状况,省社科院课题组赴郑州、洛阳、安阳、新乡等地开展专题调研,在梳理分析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集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一、发展现状与成效

(一)产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21年河南数字产业化规模突破2800亿元,位居全国第十位,占GDP比重达到4.9%,为2016年以来最好水平。产业主体力量发展壮大。2021年全省互联网业务经营单位7834家,居全国第4位,其中规模以上互联网企业同比增长26.9%。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步迈进。2021年河南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上排名全国第八,进入第一梯队,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等多项指标领先全国。截至2021年底,河南100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超过99%,位居全国第一,新开通5G基站5.17万个,累计建成9.71万个,5G网络质量在工信部组织的专项测评中位列省会城市第一。

(二)区域集聚特色初步形成

各地立足产业基础,培育重点企业,招引重点项目,加快产业集聚,打造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洛阳半导体材料产业初具规模,中硅高科(多晶硅和电子特气)、麦斯克(单晶硅片)、昊华气体(电子特气)等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安阳林州将电子新材料列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积极培育光远新材、致远覆铜板等企业。鹤壁聚焦汽车线束、汽车模组等汽车电子,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多家企业营收突破5亿元,天海集团营收接近百亿,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线束生产基地。濮阳电子化学品稳健发展,惠成电子在深圳创业板上市,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封装材料供应商。

(三)转型升级效果日益显著

传统领域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延链补链强链,布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兴领域,增加企业竞争力,取得良好效果。洛阳中硅高科向集成电路材料领域进军,加大研发投入,陆续突破电子级多晶硅等产品关键制备技术,多款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稳定供应。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4%,利润达到4.3亿元,同比增长269%。焦作多氟多承建省氟基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六氟磷酸锂(电解液)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已进入中芯国际、台积电等国际集成电路龙头企业供应链,2022年仅电子级氢氟酸营收就达到17亿元。

(四)对外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各地市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聚焦链主招商,深化与头部企业合作,加快实施重点项目,推动产业快速跃升。郑州连续举办四届世界传感器大会,搭建全球传感器业界最有影响力的交流平台,打造河南知名产业名片。鹤壁聚焦链主招商,招引龙芯中科合作建设龙芯(鹤壁)产业园,已入驻龙芯中科芯片封装、江苏云涌板卡等10余个项目,并组织龙芯全国生态大会。航空港区聚焦龙头企业,加大重点项目招引,已与比亚迪半导体、惠科等达成合作,正与华润微电子对接,全力打造全省数字产业集聚高地。

(五)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持续攻关短板弱项,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中航光电、多氟多、中硅高科、汉威科技等企业拥有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郑州合晶已攻克12英寸硅抛光片量产技术,仕佳光子研发生产的PLC(平面波导型)光分路器芯片等打破国外垄断,国玺超纯6N5—7N超纯铜已是台积电高制程芯片用溅射靶材原材料的合格上游供应商。中航光电、合众智造、光远新材等重点企业先后承担2021、2022国家产业基础再造攻关项目。

二、先进做法与经验

(一)突出主导地位,加大政策支持

沿海省市在已经形成良好产业基础的情况下,紧跟技术与产业演进新趋势,加快政策更新,如江苏2023年1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明确落实集成电路企业“十免”“五免五减半”等税收优惠政策。近年来中西部省份也高度重视数字产业集群壮大,如江西举全省之力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在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中部第一)的基础上,大手笔规划建设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并制定三年行动计划。南昌2016年设立了10亿元的VR天使创投基金和100亿元的VR产业投资基金,支撑南昌打造“世界VR之都”。

(二)聚焦优势领域,强化链式发展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各地高度重视聚焦优势领域寻求重点突破。湖北“光谷”重视发挥“链主”企业的区域根植效应,以点带面促进大中小企业凝聚发展,形成“光芯屏端网”产业链,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全国最大光电器件和设备基地、全国最大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基地。安徽实施“建芯固屏强终端”行动,逐步构建起了“芯屏器合”“大智移云”产业体系,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数字产业化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聚集地。

(三)引培创新平台,抢占发展前沿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日新月异,只有培育、引进高端创新平台,持续进行技术突破,才能抢占产业发展前沿。武汉拥有我国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和唯一的光电子国家级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光纤通信技术与网络国家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光电领域重量级研发机构,光通信网络技术领跑全球,诞生了一大批原创性科研成果,突破了一大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从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到首个400G硅光模块、首台10万瓦光纤激光器、首条柔性折叠显示屏生产线等均在武汉诞生。

(四)开展链式招商,培育优势集群

一是围绕产业链招商。昆山当年“拆笔记本电脑招商”,招商人员拆开笔记本电脑,紧盯其中1000多个主要零部件,逐环节开展招商,持之以恒,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二是培养专业化队伍。合肥每一个招商干部都具备全产业链知识,服务产业的每一级干部均深入学习产业相关信息,包括研究产业投融资政策、行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等。三是强化协同招商。成都做深做实“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协同配合招引模式,招引一批产业链重大项目,集聚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

(五)打造载体平台,引导要素集聚

各地围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优势领域,打造特色发展载体,提高在全国的产业辨识度和知名度。如武汉打造“光谷”,济南打造“中国算谷”,南昌打造“世界VR之都”等,全力构建数字线产业化新地标,培育城市产业新名片。同时,上述城市围绕地标产业创办高水平产业展会,如武汉国际光博会已连续举办18届,合肥世界声博会已连续举办5届,这些展会成为要素导流和招商引智平台,有力支撑了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发展壮大。

(六)开发应用场景,促进供需对接

各省市均重视以本地应用场景促进供需对接,支撑产业成长。如成都2020年4月召开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推介会,发布了电子信息场景应用市场机会清单,涵盖了成都芯谷研创城等产业协作机会清单等共159条供需信息,25个项目现场签约。合肥全力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成立了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创办中国(合肥)场景创新峰会,陆续发布《合肥市场景清单手册》,聚焦集成电路等16条产业链,促进供需对接与招商引资。

三、主要问题与差距

(一)专项政策支撑不足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引进优质项目、培育本土企业都亟需针对性强、扶持力度大、含金量足的专项支持政策。但目前我省缺乏专项的支持政策,仅依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等普适性政策,不能很好的适应数字产业化快速发展形势,导致一步慢、步步慢,并倾向引进短平快项目,形成路径依赖。

(二)产品层次结构偏低

我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要是低附加值加工制造,在芯片、高端传感器方面几乎空白,终端配套企业也多为低端机构件、结构件等。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富士康供应链企业(除“富士康系”)共约70家,主要集中在广东(约25家)、江苏(约20家),河南仅6家入围;超聚变四大主材(CPU芯片、内存、RAID硬盘、板卡)供应商均为省外企业。

(三)产业链协同能力较弱

省内芯片、面板企业囿于技术实力,不具备为先进计算、手机终端龙头企业配套的能力;智能传感器企业产品集中在燃气、水务等传统业务方面,在MEMS传感器、车用传感器等方面布局较少,容易同质化竞争。这也间接导致对单一企业的过度依赖,如“富士康系”企业在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占比在60%左右,我省整体进出口、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等受其牵制较大,增加了数字产业发展中断崖式下滑的风险。

(四)创新平台载体布局不足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涉及前沿技术,技术更新快,迫切需要数量多、能级高的创新平台深度融入产业发展。目前省内现有16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数字产业化领域仅2家(不含交叉型);25家产业研究院,数字产业化领域有6家,数量、质量与其他省份存在较大差距。

四、促进河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集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支持力度

建议省级层面聚焦关键核心产业如集成电路、先进计算等领域,出台精准有效的支持措施;鼓励各地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制定发布一批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引导扶持作用,带动社会基本参与,有效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成果孵化、先进技术和团队落地等。

(二)推动协同发展,塑造协作共进新格局

一是产业间协同。建议省级层面常态化组织产销对接活动,支持省内智能传感器、先进计算等领域的优势产品示范应用;搭建产业交流对接平台,支持细分领域重点企业融入省内上下游企业供应链,如推动硅片、电子特气等企业与半导体制造企业深度合作等。二是区域间协同。以郑州、航空港区为主引擎,推动郑州都市圈深度一体化,做强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产业,做强全省数字经济产业核心区。发挥洛阳区域副中心作用,围绕洛阳、安阳、濮阳、三门峡等,打造豫西北数字产业化集群。

(三)创新招商模式,深耕做强重点产业链

围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等重点产业链,成立工作专班,制定产业链培育行动方案,做好任务分解,强化开放合作,以细分产业链的高质量培育打造高能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群。积极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省级部门及重点省辖市共同组织专业招商队伍,精准招商,以商招商推动上游芯片、PCB电路板等关键配套企业落地。参照“鹤壁模式”等先进经验,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重点省辖市参与主导,聚焦招引生态主导型或链主企业,牵引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落地河南。

(四)深入开放合作,链接先进资源要素

高水平举办2023世界传感器大会,引进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将大会打造成为河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名片。常态化组织产销对接活动,推动智能传感器、先进计算、智能终端等领域优势产品推广应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支持省内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头部企业合作,引入建设柔性OLED、Micro LED、碳化硅外延片等重点项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五)建设高能级平台,打造产业发展生态圈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展改革委等单位会同行业专家搭建数字产业服务平台,开展政策宣贯和电子信息发展诊断服务,为地市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引入把脉问诊;以省政府名义组建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专家委员会,为产业政策制定、项目决策、开放合作提供科学专业的支撑。加快省科学院集成电路所建设,引进行业顶尖人才团队,开展新型存储量产技术研究。推动智能传感器MEMS(微机电系统)研发中试平台建设,聚焦图像、压力等高端传感器产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为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推动成立省信创、半导体行业协会,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创新资源共享。

执笔:赵西三 杨梦洁 韩树宇 尚思宁|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

来源:顶端新闻

编辑:黄蓓

特别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相关推荐

关注全国优强民营企业助推河南高质量发展大会丨探寻数字经济 如何助力河南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河南省社科院课题组:河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调研报告